“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首《易水歌》,流传千古。

很多人熟知燕太子丹,便是从这两句开始的。

短短十数字,将苍凉悲壮、英雄气概、澎湃激情、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侠客之风、献身精神等涵盖在内。

至于后面的“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两句,疑为后人补作,书生不多言。

荆轲刺秦王,最终失败。

燕太子丹,为何要刺杀秦王呢?

我们说的最多的是燕太子丹想阻止秦王政统一天下,想让燕国延续下去,等等。

这些说法对吗?

并不完全对

因为,天下大势已定。

燕太子丹刺杀秦王政的时候,山东六国已经难以阻挡秦国。

当然,真要拧成一股绳合纵抗秦,还是有希望的,可山东六国诸侯王各怀鬼胎,屡次合纵,也只是赚了个吆喝。

韩国和赵国相继灭亡,魏国和燕国即将灭亡,楚国和齐国等待灭亡,这就是荆轲刺秦王时的天下大势。

如此之势,太子丹所谓的阻挡秦国统一天下,让燕国延续下去,也只是冠冕堂皇的托辞罢了。

即便“荆轲刺秦王”成功,也难阻秦国的王统一天下,也改变不了燕国被灭的结局,并且时间也不会变长。

由此可见,刺杀秦王对于燕国而言,意义不大。

对其他诸侯国,意义也不大。

可就是意义不大的事,太子丹还是做了。

这是为何呢?两个原因。

1、私人矛盾

太子丹和公子政早年同在赵国为质,且关系不错,就像《大秦赋》里那样,同病相怜,互相鼓励,一同进步。

后来,公子政继位秦王并亲政后,开始了剪灭六国的行动,并且势不可挡。

燕王喜为求自保,出于太子丹和秦王政早年友谊的关系,将其派往秦国作人质。

太子丹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也很天真,他以为早年的友谊能换来对等的尊重。

现实让他失望了,秦王政对他并不友好。

不是秦王政不念早年之谊,而是身份变了,他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他是大秦的王,大秦属于他,他也属于大秦。

天子也好,诸侯王也罢,没有私事,只有公事。

因此,秦王政与太子丹之间的接触,只能是政治,不能是私交。

太子丹不明白这一点,所以恨上了秦王(《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载: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后来,太子丹瞅准机会,从秦国逃回燕国,开始了寻找报复秦王的办法。

这就是太子丹刺杀秦王的原因,他想报私仇,让秦王政为当初不拿他当回事付出代价。

2、王室尊严

燕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只是秦王政想不想的问题。

虽然燕国地处北方,且气候条件恶劣,但这些也不足以让燕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充其量猫在一个地方自我安慰。

像赵国、韩国,还能一战,有些尊严,燕国不行,燕秦对抗,如同鸡蛋碰石头,悬殊太大。

太子丹把尊严看的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也因此有了对秦王政的恨,所以在正面战场即将大败,父亲面缚衔璧已经不远的时候,实施刺杀秦王的计划,为燕国王室挽回点尊严。

综上两点可以看出,太子丹刺杀秦王,谈不上什么大义。

太子丹愚蠢,刺杀行动给了秦王政灭燕的借口。

但这不是太子丹最愚蠢的地方,因为秦王政还可以找其他借口灭燕,只要他想,就能找出来,找不出来,也能设计让燕人自己往坑里跳。

太子丹最愚蠢的地方在质于秦国时,没干半点正事。

燕王喜将太子丹质于秦,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为燕王室留后路。

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秦王政统一天下之后,也会采用分封制,这是当时众人的共识,谁都想不到秦王政会废分封,行郡县。

燕王喜,最初想的便是这分封。

假如太子丹能与秦王政保持友好的关系,一直留在秦国为质,即便燕国灭了,燕王室也能转身成为秦国的诸侯,哪怕地盘小一点。

而太子丹,没有想透这一点。

弱者,非要以强者的姿态和强者对话,只能是自取其辱,太子丹便是如此。

太子丹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秦王政;高估了燕国,低估了秦国。

假如太子丹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秦国便会以弱者的身份与秦王政交流,为燕国子民和燕王室谋求一条最优的路线,燕国会像卫国那样,成为秦国的附庸,存一城,以祭祀先祖。

“荆轲刺秦王”一事,成就的不是太子丹,而是荆轲。

我们赞的不是太子丹的谋划,而是荆轲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1、《史记》

2、《战国策》

3、《左传》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互联网,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