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首《易水歌》,流傳千古。

很多人熟知燕太子丹,便是從這兩句開始的。

短短十數字,將蒼涼悲壯、英雄氣概、澎湃激情、大義凜然、義無反顧、俠客之風、獻身精神等涵蓋在內。

至於後面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兩句,疑爲後人補作,書生不多言。

荊軻刺秦王,最終失敗。

燕太子丹,爲何要刺殺秦王呢?

我們說的最多的是燕太子丹想阻止秦王政統一天下,想讓燕國延續下去,等等。

這些說法對嗎?

並不完全對

因爲,天下大勢已定。

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政的時候,山東六國已經難以阻擋秦國。

當然,真要擰成一股繩合縱抗秦,還是有希望的,可山東六國諸侯王各懷鬼胎,屢次合縱,也只是賺了個吆喝。

韓國和趙國相繼滅亡,魏國和燕國即將滅亡,楚國和齊國等待滅亡,這就是荊軻刺秦王時的天下大勢。

如此之勢,太子丹所謂的阻擋秦國統一天下,讓燕國延續下去,也只是冠冕堂皇的託辭罷了。

即便“荊軻刺秦王”成功,也難阻秦國的王統一天下,也改變不了燕國被滅的結局,並且時間也不會變長。

由此可見,刺殺秦王對於燕國而言,意義不大。

對其他諸侯國,意義也不大。

可就是意義不大的事,太子丹還是做了。

這是爲何呢?兩個原因。

1、私人矛盾

太子丹和公子政早年同在趙國爲質,且關係不錯,就像《大秦賦》裏那樣,同病相憐,互相鼓勵,一同進步。

後來,公子政繼位秦王並親政後,開始了剪滅六國的行動,並且勢不可擋。

燕王喜爲求自保,出於太子丹和秦王政早年友誼的關係,將其派往秦國作人質。

太子丹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也很天真,他以爲早年的友誼能換來對等的尊重。

現實讓他失望了,秦王政對他並不友好。

不是秦王政不念早年之誼,而是身份變了,他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他是大秦的王,大秦屬於他,他也屬於大秦。

天子也好,諸侯王也罷,沒有私事,只有公事。

因此,秦王政與太子丹之間的接觸,只能是政治,不能是私交。

太子丹不明白這一點,所以恨上了秦王(《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爲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爲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後來,太子丹瞅準機會,從秦國逃回燕國,開始了尋找報復秦王的辦法。

這就是太子丹刺殺秦王的原因,他想報私仇,讓秦王政爲當初不拿他當回事付出代價。

2、王室尊嚴

燕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只是秦王政想不想的問題。

雖然燕國地處北方,且氣候條件惡劣,但這些也不足以讓燕國有延續下去的可能,充其量貓在一個地方自我安慰。

像趙國、韓國,還能一戰,有些尊嚴,燕國不行,燕秦對抗,如同雞蛋碰石頭,懸殊太大。

太子丹把尊嚴看的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也因此有了對秦王政的恨,所以在正面戰場即將大敗,父親面縛銜璧已經不遠的時候,實施刺殺秦王的計劃,爲燕國王室挽回點尊嚴。

綜上兩點可以看出,太子丹刺殺秦王,談不上什麼大義。

太子丹愚蠢,刺殺行動給了秦王政滅燕的藉口。

但這不是太子丹最愚蠢的地方,因爲秦王政還可以找其他藉口滅燕,只要他想,就能找出來,找不出來,也能設計讓燕人自己往坑裏跳。

太子丹最愚蠢的地方在質於秦國時,沒幹半點正事。

燕王喜將太子丹質於秦,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爲燕王室留後路。

周朝,採取的是分封制,秦王政統一天下之後,也會採用分封制,這是當時衆人的共識,誰都想不到秦王政會廢分封,行郡縣。

燕王喜,最初想的便是這分封。

假如太子丹能與秦王政保持友好的關係,一直留在秦國爲質,即便燕國滅了,燕王室也能轉身成爲秦國的諸侯,哪怕地盤小一點。

而太子丹,沒有想透這一點。

弱者,非要以強者的姿態和強者對話,只能是自取其辱,太子丹便是如此。

太子丹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秦王政;高估了燕國,低估了秦國。

假如太子丹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在秦國便會以弱者的身份與秦王政交流,爲燕國子民和燕王室謀求一條最優的路線,燕國會像衛國那樣,成爲秦國的附庸,存一城,以祭祀先祖。

“荊軻刺秦王”一事,成就的不是太子丹,而是荊軻。

我們讚的不是太子丹的謀劃,而是荊軻抱定必死決心深入虎穴的獻身精神。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3、《左傳》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互聯網,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