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势书体时代,王羲之做出了完美的笔法修正,纵向连贯的意识表现出新鲜而又成熟的趣味,给行书找到了无比宝贵的方向感——

末筆收束回扣出鋒

处于素朴状态的以楼兰残纸为代表的魏晋一般行书尚沿用汉隶、章草的横摆体 势,纵向连贯的意识相当淡薄:末笔收束一般与其他笔画收束无异,笔锋运行到位,便停下来,抽离纸面,很泰然,又很迷惘,是一种扬弃了隶势波画收束后丧失了方向感的尴尬。

不过,纵向运动的意识终究还是产生了萌芽,“患”、“思”等字的末笔硬挺挺地垂直打下,尽管生硬笨拙得很,却表现出了寻找新的方向感的欲望。

再来看“九”字,新的方向感已渐趋明确,末笔有了出锋,还有了引向下面“月”字起笔的较合理的出锋角度,控制崭新体势的“行书”已初露端倪。

字例比对:楼兰残纸(左)、王羲之《孔侍中帖》之“九月”

当然,出锋的动作还很含混模糊,意态也局促了些。不过,没关系,王羲之会做出最完美的修正的。

《孔侍中帖》的“九”字,末笔的运动是那么舒展匀净,该收束了,笔锋微提后另起,回扣、顿笔、切锋,充分蓄势铺毫后斜向奋力出锋,与下面“月”字起笔的呼应映带在有意无意之间,纵向连贯的意识在这里表现得新鲜而又成熟。

凭借着这位不世出的天才,“行书”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无比宝贵的方向感。末笔收束回扣出锋的笔势之美在《忧悬帖》“忧悬不能”四字(上图)的组合中有着华丽饱满的呈现。

怀仁和大雅集王字勒石,都极注重复现其末笔收束回锋的笔法。

怀仁的兴奋点在于回扣时切笔硬折而后出锋那一瞬间刚猛力量的爆发:

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字例

大雅则对于收笔时笔锋的微妙调控别有会心,如下字例:

大雅《集王兴福寺碑》字例

显然,《兴福寺碑》中此种技法的表现远比《圣教序》细腻生动,自然书写的意味也要浓得多,只是笔触偏于轻柔,节奏上总比王羲之实际书写的笔势刚断的回扣出锋慢半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