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剛剛落下了帷幕。

爲期八天的電影節體驗下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它名字中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島”字。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優勢和短板,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於它在南中國海島上舉辦的這一事實。今年整體電影節的組織框架,也像極了一組浮水的羣島。而未來,海南島電影節能否突破自己“島嶼”的這個形態和界限,或許是它進階的關鍵所在

海南節主要場地

“歡迎登島”——這是海南島電影節官方最常使用的問候語。一語雙關,一方面美麗的海南島歡迎你,另一方面,一片共享電影藝術的同好樂土歡迎你。

初以爲,一腳踏上去就完事兒了。沒想到,參加海南節,需要征服的是一大片斷斷續續,關隘重重的羣島。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媒體包是很豐富的

圍繞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主要批評聲音都集中在電影節活動舉辦場地的分散上。

就電影節主場地三亞海棠灣地區來說,開閉幕紅毯和儀式在海棠廣場,創投、大師班等活動在保利瑰麗酒店、影片公開放映則集中在萬達影城,三地之間需要藉助交通工具才能順利往返,通勤成本頗高。

蒼茫之海島,電影之渺小

而對以看電影爲核心目標規劃自己此次海南之行的朋友來說,電影節的四個放映影院之間的距離創全國之最。

親測,網約車往返於大東海放映地點和海棠灣萬達影城之間大約需要200元,時間成本更是令人望而卻步。

海棠灣電影宇宙中心:臨危受命的還在裝修的萬達影城

如果說,電影節的不同板塊分散在不同場地,是國內大多數規模以上電影節的通病,單獨放映這個環節也分散在天涯海角,則確實令人感到無所適從。

場地的分散,必然造成活動分散。活動分散,人員就分流

觀衆、媒體,業內人士本就各有一定的圈層和側重點,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一個電影節的熱度和凝聚力,需要空間作爲最基礎的一個支持和引導。抱有不同初衷登島參加電影節的人,可能在好幾天內全無交集,完全的平行宇宙,又何來電影將大家聚在一起可言呢?

今年平遙電影展的主題是:電影,不是孤城。確實,在平遙電影宮裏,無論觀衆還是從業人士都從同一個大門出出進進,無差別地分享電影節的節日氣氛和凝聚效應。

普通觀衆比例不高的海南節其實觀衆票選做得很用心很不錯

在所有電影節都在夢想着能夠坐擁一座“電影宮”並對平遙豔羨不已的時候,看似“天資”最好的海南,在舉辦的第三個年頭,反而與走向聚集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不得不說是令人意外的情形。

當電影節的主體部分已經是相隔不近的羣島,電影節在生產自己獨家內容方面的喫力就不難預料了。

所謂內容生產上的乏力,可見於此次電影節大師班當中,除了帶着《太陽之子》進行首映的馬吉德·馬基迪,其他多位大師班嘉賓與今年電影節在影片和內容方面的聯繫都有些薄弱

《太陽之子》映後交流

雖然,他們的用心分享和專業精神仍然能打動在場的聽衆,我們甚至也能腦補這樣的一個艱難年份對嘉賓邀約工作來說意味着多少艱難險阻,但電影藝術家的言傳身教沒能和電影作品及時聯繫在一起,對電影節內容呈現來說,多少有些隔靴搔癢,不夠有力。

更加宏觀地說,這種分散性是海南電影節的原生性問題。它的選址遠離國家電影生態圈的重心,想把自己的聲音傳播出來,落實到行業當中去,需要額外的智慧和努力。

眼下海南節日常籌備工作還是在北京進行,組織者已經主動去做下沉放映和沙龍,讓電影節滲透進入日常。但是我們仍然期待去關注進行時中的海南電影節,讓海南節發生在海南,也發聲在海南

《又見奈良》活動現場

有趣的是,今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內部策展選片組織,似乎也呈現某種羣島式的結構。

根據官方信息,擔任海南節選片顧問的有六位資深人士,而署名策展人更是有九位之多

無論成就這樣大規模策劃團隊的背景如何,這樣羣策羣力的策劃團隊,開國內電影節之先河,最後交出來的節目也是非常精彩的,對得起海南節“年度總結”和多元的定位

現場來看,九位策展人不僅工作各有地域和單元的區分,也分別不同程度深入到一線工作當中。在海南看片,每場放映前都可以聽到策展人的映前導賞。更多時候,策展人也擔任着現場統籌和放映協調的工作。

與國內其他電影節略顯神祕的選片策劃團隊相比,今年海南節的策展團隊當屬最青春,最直面觀衆,最具親和力

這個年輕團隊的狀態,與電影節所提出的“打造多元電影節”,“向電影的無限可能致敬”的精神是一致的。

也正因爲這個“大羣式”的出發點,讓海南節的片單呈現一派“漫散射”的形態。而海南節在海棠灣萬達影城匪夷所思的排片,反倒有助於觀衆在一天之內,無意識地領略不同單元的影片,也算是不幸中的歪打正着。

當觀衆在不同單元的影片中識別到某種主題、視角,乃至美學手法上的共通時,這種多元中的統一,才愈發具有總結性和前瞻性的價值

舉例而言,金椰官方入選-紀錄長片單元的《戀愛教程》(波蘭)、天涯海角單元的《馬卡盧索往事》(意大利)、採珠拾貝單元的《我啊,走自己的路》(日本)和入圍Hi Fun!新人榮譽的《珍珠》(中國大陸)四部影片,類型不同,分屬不同單元,出自不同國別電影人之手,甚至經過不同策展選片人之手,但全都不約而同地關注了女性的內心世界和時間在女性生命中的流淌。

當中午場《珍珠》裏,珍珠姐大量動物紋飾的服飾與傢俬還歷歷在目,晚場就看到《戀愛教程》裏波蘭奶奶也一身豹紋和羽毛飾品,全球女性內心不滅的小小野性火花真是呼之欲出了。

這樣的信號和趨勢,世界電影人筆法上的神交,不用總結,全都流露在片目之間。觀衆能從一天的觀影中帶點什麼離開那座甲醛味的枯島,這電影節就真正有了自己的味道了。

在海棠灣放映場地看海南節電影,體驗還是比較純粹的。

映前沒有任何貼片商業廣告,當然也沒有影院正常的安全須知(畢竟,電影節舉辦期間萬達影城其實還沒開業)。每場放映前,基本都有影片所屬單元的主視覺給觀衆做一定提示。志願者檢票、引導和發放投票票紙也非常禮貌周到。

萬達影城走廊,候場的椅子和待命的票箱

進入正片之前,除了電影節影片混剪和logo宣傳片,還會播放電影節專門製作的倡導文明觀影的宣傳片。宣傳片最後一幕是一句口號:抵制一切不尊重電影的行爲(No Disrespect to Film)。

就是這句在海南天天見的口號,最引人深思。

因爲在其他放映場地,電影就沒那麼幸運了。

比如,作爲海南節獨具特色的沙灘放映,第一天就遭遇了開場時間已過,才現場通知觀衆換片的情況。好不容易開場,大東海酒吧的嗨歌也是不絕於耳。好在當晚臨時換上的《誰殺死了阿歷克斯隊長》本就是天馬行空,天花亂墜,和歌聲意外的搭,不然勁歌熱舞震得你跳戲跳到亞龍灣去。

沙灘放映首日開場之前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也是完全可以規避的是在放映過程中,有至少兩組媒體直接架着大燈,扛着機器,對現場觀衆進行視頻採訪。更有一位官方攝影,不時遊走在銀幕與第一排觀衆之間尋找最佳角度。

以上,有哪些是讓電影迴歸社戲,又有哪些,是不太充分尊重電影的,大家各有自己的判斷。

其實,海南節的沙灘/草地放映是可以大展拳腳的獨家祕技,因爲到這裏來看露天放映是真的被電影的熱鬧吸引,觀衆是“真放鬆”,而不是大都市裏往往情懷導向,或是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那種謹慎的,自我說服的“假放鬆”。遺憾的是,沙灘放映不可控因素過多,體驗下來,並不亮眼,有些遺憾

期待沙灘放映能夠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爲電影節的裏子,而不是面子。讓遠道而來的觀衆,與電影在海風中交融,順利地放鬆上一把。

這樣可愛的小觀衆就是沙灘放映的服務對象

與此相似,海南島還有方方面面的時空潛能,遠遠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挖掘。

在電影節的策展宣言中,時空概念被頻繁提及。能夠察覺到,電影節的幕後團隊對海南所擁有的某種優勢是具有清醒的認識的。

海南節坐落在一年之末,祖國南端這個天時地利交叉點上,能夠選上一批話題度、星光度,尺度都只能讓北京、上海等節看着眼饞的作品。

由衷地希望這種得益於地理位置和政策扶持的,國內其他任何一個電影節展都不具備的優勢,能夠幫助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把別處的“不可能”變成自己的“可能”,落下自己獨特的印記。

開幕之夜不差錢的煙花表演

只有到那個時候,觀衆纔有理由去“理解”那些不成熟之處,去真正稀罕這個電影節。

看清自己的優勢,放大自己的長處,這個電影節,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力,溢出島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