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廠不愧爲搞熱度的一把好手,《演員請就位2》在熱搜上住了一個月剛下來,就有另一個話題綜藝迎頭趕上、火力全開。

是的,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出第二季了,主持人同樣是何炅,他和撒貝寧、楊天真等組成了場外觀察團。全程觀察八位從海選中脫穎而出的實習生在君合律師事務所的實習生活,看他們如何去完成九個實習任務,爭奪兩個轉正名額。

相比於第一季,第二季臺本痕跡更加明顯,本來不可能參加君合面試或者不可能在君合實習的人出現在了節目裏,也更具話題性與討論度,比如事業VS家庭,公務員VS律師,精英主義VS平民階層。

頻上各大社交媒體熱搜的同時,公衆號10w+也司空見慣。換言之,節目組對財富密碼的理解更上了一層樓。

但魚和熊掌常常不可兼得,節目熱度逐漸上升的同時,口碑也肉眼可見的一降再降。

網友們一邊震驚於王驍等學霸們的優秀,一邊感慨自己在人間湊數的日子又增加了一天;一邊癡迷於李晉燁的神仙顏值,一邊爲丁輝的遭遇鳴不平;一邊歡喜於S級職場綜藝的再度出現,一邊吐槽節目組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剪輯方式。

當實習生們回答爲什麼要選擇做律師的問題時,丁輝的回答是“律師社會地位較高、爲了給女朋友和家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換來的是大律們的一致疑惑;王穎飛等人爲了幫助普通人的回答贏得了大律們的一致讚賞。暗自忖度下來,或許是我自己視角狹窄,過於自私吧。

“在所有職業中,每種職業都規定出一副面孔,以表示它想成爲人們認爲它應當是的那副樣子,”這是拉羅什夫科關於職業印象的著名論斷。

海歸精英、五院四系、名校出身無疑是君合這種紅圈所給人的印象,君合在建造了這種印象的同時,也在維護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以穩固金字招牌和品牌溢價。

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丁輝在回覆客戶諮詢和法庭辯論賽這兩期節目中均有不俗表現,最終留在君合的概率也無限趨近於零,畢竟二本且非法本的出身和別的實習生們比起來實在是有些差距。

與可能產生的紅圈所的金字招牌逐漸褪色的後果比起來,一個丁輝實在是不值一提,這點在大律們的言談舉止中顯而易見。於是乎,他們不可避免地傲慢、雙標(當然,節目組的剪輯佔了很大比例),覺得名校出身的學生潛力更高,給予其更多容錯率。

將“君合”寫作“君和”是倒數第一,用錯法條、發錯郵件分列第四、第五;落款寫史欣悅律師團隊是“動作變形”、“用力過猛”,斯坦福集郵卻是既給自己信心,又給對方壓力;當丁輝表現更加優秀時,大律們總是以他有工作經驗、我們對其要求更高等等爲由,爲其打低分。

加油團的撒貝寧和徐靈菱在覆盤時都表示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錯誤,寫錯君合也不是什麼大事,認爲他可以得到第一。等到丁輝倒數第一的成績出來時,節目效果瞬間爆炸。

但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支付得起數十萬的留學經費,相比於託福雅思2000元上下的報名費,還是隻需25元的英語四六級性價比更高。

法律、金融等行業門檻極高,頂尖大門當然往往只爲頂級人士打開,這點無可厚非。可有留學經歷不代表英語一定很好,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又有巨大差別,王驍們也未必能更快更好地立足於在中國開展工作的君合,節目組捧一踩一實在是沒有必要。

如同菲茨傑拉德所說,當你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擁有的優勢。

所以換個角度說,大律們是不是應該對別的實習生們要求更高呢?金光閃閃的招牌加身,卻被丁輝比了下去,這個場面多少有些尷尬,套用《半澤直樹》裏出鏡率頗高的那句臺詞來說“您可是海歸碩士呢,怎麼連這點事都幹不好呢”?

但按照國內真人秀綜藝的習慣,節目組有極大概率會給實習生和大律們安排人設,所以廣大學生羣體看看樂呵,打發一下空閒時間也就夠了,不必太當回事,不必太過投入情緒。

節目中折射出來的一些有用內容不過是簡歷控制在一頁比較好、面試時要有禮貌、對簡歷要熟悉、對offer要堅定等老生常談,這些給職場小白的勸告在知乎一搜就有幾十條,還是將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專業能力上較好。

兩期節目下來,觀察團的人彷彿真的化身喫瓜羣衆,存在的價值就是維持笑果,並且給幾位年輕歌手、偶像們刷刷臉,提高一下知名度。

在何炅“如果簡歷上只能寫三個經歷你會怎麼寫”的問題拋出後,徐靈菱的回答是在上海公訴評比條線中獲得第一名、指導辦理過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職務犯罪案件、組織統籌過華東區公訴人律師辯論賽,而撒貝寧的回答卻是在十一到十三歲之間連續三年和妹妹一起排練晚會給父母看、大二時出演學生排的電視劇、作爲北大合唱團團長帶領合唱團在國際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綜合來看,徐靈菱的回答非常官方,專業經歷讓人驚歎不已。

撒貝寧的回答則十分俏皮,在套路徐靈菱獲得節目效果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節目組吹捧精英主義的做法。

僅有撒貝寧一人真正做到了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對丁輝的裸辭等行爲給出了“我覺得他捨棄的是一棵樹木,得到的是整個森林”等正面評價。

大概17年年末,撒貝寧接受了《嘉人》雜誌的一個專訪,我對其中一段故事印象特別深刻。

“我有個同事,一次去採訪深山裏一個很貧窮的單身母親,閒聊的時候,這個單身母親對我同事說,哎呀你知道不,有的時候我們都不敢看你們做的節目,每次看到節目裏那些人都那麼漂亮,衣服也好看,你們的生活像童話一樣,我就非常自卑,不敢看。”

於是撒貝寧開始自省,“我對自己的蛻變特別警醒,因爲人的變化都是不知不覺的,所以我總會嗅到一絲危險。等你真的變了,再想把自己拽回去就很難了。”

所以就職場綜藝節目而言,律政確實可能是一個藍海領域,但沒一個正確的理念引導,一直照着這個臺本和思路下去,笑過之後也剩不下什麼了,會像前幾年特別火的《非你莫屬》、《職來職往》一樣,成爲別人寫文章時提到的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不過對節目組而言,曇花一現也夠了。如果不像愛奇藝的頭號IP綜藝那樣出什麼大方向上的問題,再出幾季也不是什麼事。律政完了還有金融,金融完了還有鵝廠程序員,就地取材,肥水不流外人田,豈不妙哉?

按照慣例,文章結尾都得總結昇華一下,說說優缺點,上上價值,但想來想去,還是第一季裏被迫營業的郭京飛那句回答(這個節目令他心動的點在哪裏)好。

當真是,成也S級,敗也S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