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新中國開始實行軍銜制起,我國就有一批又一批將軍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他們無一不是對新中國有着卓越貢獻的功臣,且個個都堪稱傳奇。

不過通過對將軍們的瞭解,我們不難發現,絕大部分都是錚錚漢子,只有寥寥數位是女將軍。

可俗話說得好“巾幗不讓鬚眉”,巾幗雖然在數量上遠遠落於下風,但巾幗將軍們對新中國的貢獻不可小覷,影響力也非同凡響。

比如開國少將李貞,聶帥的愛女聶力中將,以及毛主席的兒媳婦邵華少將等,她們就是須眉都不得不折服的存在。

爲了稱頌共和國的女將們,人們特意歸納了“共和國15個女將軍”。

今天我們就要帶大家瞭解其中的邵華將軍。

作爲偉人的兒媳婦,這層特殊的身份自然使得邵華倍受關注,不過事實上就算沒有“毛家兒媳婦”的光環,邵華本人也有足夠的能力收穫世人的青睞。

本期文章,筆者將帶領大家瞭解毛澤東的兒媳婦邵華少將,看看烈士子女是如何成爲毛主席兒媳婦的;邵華是如何讓兒子毛新宇捐款賑災的。

邵華原名張少華,於1938年10月出生在革命聖地-延安。

她的父親陳振亞和母親張文秋都是資歷頗深的老革命戰士,這對紅色伉儷在延安有少華。不過小姑娘並未享受多少幸福,因爲當時正處於困難時期,少華一出生就飽受苦難。

在尚未滿週歲的時候,還在襁褓中的邵華就跟着父母前往蘇聯,當時的出行條件也是比較差的,交通工具也不比今日,在路途中也喫了不少苦頭。

最不幸的就是他們一家到達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的時候,軍閥盛世才卻將其軟禁。

邵華的父親陳振亞是老革命了,憑藉着一顆堅持革命的決心,走完了長征路,戰勝了一系列的困難,成爲八路軍榮譽軍人學校的政治處主任。

盛世才表面上和共產黨合作,實際上親近國民黨。他知道陳振亞的身份,所以讓醫生下毒,謀害了陳振亞。

在陳振亞犧牲之後,張文秋和兩個孩子都被盛世才軟禁在新疆,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不過張文秋堅持下來了,她悉心照料兩個女兒,不負劉謙初(前夫)、陳振亞(丈夫)的所託。

這兩個孩子分別爲:劉思齊(原名劉松林,父親是劉謙初烈士)、邵華(原名張少華,父親是陳振亞烈士)。大女兒劉思齊在日後成爲毛岸英的妻子;二女兒邵華在日後成爲毛岸青的妻子,均爲毛澤東的兒媳婦。

當時的盛世才爲了表忠心,大力逮捕共產黨員。在1942年9月的時候,盛世纔將毛澤民、陳潭秋、張文秋、劉思齊、邵華等100多名中共黨員全部關進監獄。

在狹小的監獄環境中,年僅4歲的邵華和一些同齡孩子度過了陰暗的童年。惡劣的環境使得他們嚴重營養不良,敵人迫害更是留給他們一生的心理陰影。

小的邵華在母親的教導下從小就與敵人做鬥爭。她從來不會接受敵人的誘惑,後來更是在母親的帶領下參與了絕食鬥爭,與長輩們一起粉碎了敵人想要從內部分化革命隊伍的陰謀。

直到1946年6月,被盛世才羈押的革命者們在黨中央的營救下重見天日,年幼的邵華也在這時跟隨着母親回到了延安。

在經歷了此次風波後,年幼的邵華已然成長爲小革命者。她繼承父親的遺志,跟隨着革命隊伍轉戰南北,並在顛簸的馬背和不斷的硝煙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由於一直處於奔波的狀態,邵華很難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但在她內心深處卻一直都有着對學習的嚮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邵華纔在毛澤東主席的親切關懷下進入中直育英小學學習,從而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

雖然入學較晚,但邵華對於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很是重視,加倍的勤奮讓她很快就適應了學習的節奏。很快,邵華就在班級中名列前茅,並最終於以品學兼優的成績被保送到了師大女附中學習。

之後邵華一直保持着嚴謹的學習態度,初中升學時順利考上了北京女一中,後來更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中文系。

要知道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缺少人才。此時的邵華雖然很年輕,但是父親是烈士,自己是一個老革命,妥妥的“根正苗紅”。外加上在北大深造的履歷,畢業後絕對能爲建設新中國出力。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張文秋與毛澤東有意撮合邵華與毛岸青。而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邵華與毛岸青的緣分正式開始,兩人也由此進入到了戀愛當中。

其實由於工作的關係,張文秋一家與毛主席的聯繫一直都密切,當張文秋還在懷着劉松林(劉思齊)的時候,毛主席就曾戲言:“別人祝你們早生貴子,我希望你生一對千金,我們兩家好對親家。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岸英,一個叫岸青。

在主席的這番玩笑話下,張文秋自然是欣然應允,然而連她自己都想不到的是,後來她果然生下了兩個女兒。

其中劉思齊是張文秋與革命烈士劉謙初愛情的結晶,後來思齊與毛岸英相愛,毛主席的玩笑話成了真。

張文秋與毛主席結爲親家之後,兩家走動頻繁,加之劉思齊是毛岸青嫂子的緣故,邵華很早就認識了毛岸青,這也爲後來兩人的相愛埋下了伏筆。

如果邵華和毛岸青一直相處下去的話,那麼兩人後來可能是很難走到一起的,因爲根據邵華的回憶:“我一直是毛岸青的小妹妹,開始我是把他當哥哥來看,最後才發展到這一步的。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如果兩人一直相處的話,他們之間產生的更可能是兄妹之情。畢竟兩個人從小就認識,而且還沾親帶故的。

不過在1950年的時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毛岸英犧牲殉國,這件事情對毛岸青打擊非常大,甚至直接導致了他的腦病再度惡化。

這兄弟二人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岸英幾乎就是岸青能夠活下來的關鍵因素,兩個人從小就患難與共,毛岸英是毛岸青的重要依靠。此時毛岸英的去世,使毛岸青極度悲傷,長病不起。

之後在衆人的建議下,毛主席只能將岸青重新送回醫療條件更好的蘇聯休養,而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

直到1957年的時候,在毛岸青本人的強烈請求下,毛主席才把他接回了國,並將其安排在了大連休養。

回國後的毛岸青已過而立之年,這時他的婚姻大事已然成爲了毛主席最頭疼的事。因爲毛岸英去世的早,並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的。

此時毛主席的年齡越來越大,抱孫子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畢竟看着兒子娶妻生子是全天下父親最大的願望。

而且此時毛岸英去世了,毛岸青是毛主席唯一的兒子,他把虧欠幾十年的父愛全部給了毛岸青,對毛岸青的工作、生活都很關心。

不過關心毛岸青的同時,毛主席還十分注重紀律問題,從不動用公權力。

要知道當時毛澤東是主席,他的職位十分高,權力也很大。如果他想安排兒子的婚配問題,只要稍微透露點風聲,來提親的人肯定踏破門檻。

不過毛主席並不喜歡這種婚姻,他認爲愛情就應該是水到渠成,和家室、地位並沒有關係。所以不止一次的說:“你談戀愛找對象,不可以說是我毛澤東的兒子,你就對對方說你是中宣部的翻譯,不就很好嘛?我勸你找個工人或者農民出身的女孩,這對你有很好的幫助。

平心而論,當時毛岸青留學蘇聯,建國後在中宣部當翻譯,找一個工農階級的女孩完全沒問題,但是毛岸青始終遇不到滿意的人選。

大連市的公安局警衛處處長張世保曾經特意安排了一個女護士來照顧岸青,希望兩人能夠在交集中產生愛情火花。

然而讓張世保沒有想到的是,儘管兩人相處了很久,但毛岸青卻始終沒有對護士產生特別的感情,這也使得一衆“紅娘”很是鬱悶。

當邵華的母親張文秋在得知了毛岸青的情況後,毛澤東的這位親家母又有意與之再續親緣,於是她很快就找到了主席,並與之交換了意見。

在聽過了親家母的想法後,毛主席也是拍手叫好,畢竟毛主席看着邵華長大,邵華的各個方面都讓他挺滿意的,於是這兩位家長便開始有意撮合這雙兒女。

1959年冬天,藉着自己到大連休養的機會,張文秋特意帶上了正在放寒假的邵華一同看望毛岸青。

當時毛岸青正在南山賓館休養,張文秋便招呼劉思齊帶着妹妹去看望,後來又安排了邵華與岸青單獨見面。根據張世保回憶,這次見面“多少有些相親的色彩”,而且毛岸青事先並不知情。

不過好在兩人曾是故交,這次相隔六七年後的見面,二人聊得非常投機,一點相親時的尷尬都沒有。加之邵華本就是一個美麗活潑的姑娘,所以岸青對也很容易對她着迷,甚至後來在分別時,兩人都是依依惜別,此後更是有着頻繁的書信往來。

當時毛澤東在得知此事以後也是非常高興,爲此他還特意給岸青寫信:“…你的嫂嫂思齊和她的妹妹少華來看你,她們十分關心你的病情,你應好好接待她們。聽說你同少華通了許多信,是不是?你們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華是個好孩子,你可以同她談一談。

爲了方便二人能夠有更多的交集,張世保還在雙方老人的意願下給正在北大讀書的邵華辦理了臨時轉入遼寧師範學院插班學習的手續,並把她接到了大連。因爲這樣一來邵華就能擁有更加寬鬆的時間,而且距離岸青也更近了些。

在此後的時間裏,張世保可以說爲二人的進展絞盡了腦汁,他用盡“手段”給這兩個年輕人創造機會。不過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世保所創造的不斷交集下,雙方都對彼此產生好感,而後二人的感情急劇升溫。

在經過半年的發展後,邵華與毛岸青的感情已經愈發穩固,這時張世保便開始着手張羅二人的婚禮。到了1960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兩人的婚禮終於於大連賓館的會客廳舉行。

秉承毛家樸素之風,他們都婚禮一場樸素,只有幾碟喜糖、花生,連酒席都沒有。不知道的人,絕對看不出這是國家主席兒子的婚禮。

在無數人的見證下,這對被人們“操碎了心”的新人,總算是修成正果,也算是遂了不少人的心願。

在結婚一年之後,邵華重新回到了北大學習,直到1966年從北大中文系畢業。

雖然毛岸青比邵華大了15歲,但是年齡卻並沒有成爲二人感情的阻礙,兩個人交流十分投機,閒暇的時候毛岸青還教邵華學一些俄語,讀蘇聯的一些文學鉅著。

岸青因爲從小顛沛流離的因素,身體十分虛弱。於是,邵華主動挑起生活的重擔,在生活上基本都是由邵華一直照顧他的。

在邵華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毛岸青的身體也有所好轉,二人的感情也愈發濃厚。但是生活中總會有磕磕絆絆,小兩口吵架免不了。

但是由於毛岸青身體的原因,邵華不能和他吵架,一吵架就容易刺激到他的病情。但是一直憋在心裏,邵華自己也難受。密切注意他們生活的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來,想看。要好生養病,立志奔前程,女兒氣要少些,加一點男兒氣,爲社會做一番事業,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讀。餘不盡。

《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邵華本身就是北大中文系的,她對《上邪》很是熟悉。公公此信是想讓她謙讓一下毛岸青,畢竟毛岸青早年受過很多苦,腦袋容易受到刺激。

同時,毛主席也想讓邵華“加一點男子氣”、“爲社會做一番事業”。因爲當時毛家並沒有什麼後人。爲革命戰爭,毛主席的弟弟、妹妹、親人倒下太多了。不忘工農階級的毛主席想要讓後人繼承他的意志,堅持爲社會做貢獻。

毛主席的一封信讓邵華重整旗鼓,一方面細心照顧丈夫,另一方面開始投入事業之中,想要爲社會做一點貢獻。

在兩人結婚十年之後,他們迎來了愛情的結晶。爲此毛澤東非常高興,因爲這個孩子不僅是毛家的第三代“單傳”,更是彌補了毛岸英在犧牲時沒有留下孩子的遺憾。

所以毛澤東特意爲愛孫取名“新宇”,有“要如崑崙山崩絕壁,又恰似颱風掃寰宇”之意,可見毛主席對孫子的殷殷期望。

不僅在生活上,在事業上邵華也是節節開花。她從小就酷愛文學,幾十年來筆耕不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很多作品,致力於宣傳紅色文學,讓大衆重溫紅色經典。

在偶然接觸到相機以後,邵華對攝影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並且憑藉着極高的天賦和悟性,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掌握了攝影和沖洗照片的技巧。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她都會隨身攜帶相機。在邵華的攝影生涯中,毛主席是她的第一個模特,她甚至在其允許下能夠隨意拍攝。在她的鏡頭下,毛主席的各種形態都被真實地記錄了下來。

邵華是拍攝不止侷限於毛主席和家人,邵華的攝影作品題材非常豐富。

在從事攝影的幾十年間,她輾轉祖國各地,完成了包括人作專訪、革命舊址、風光風情、紀念活動、舞臺以及花卉等十幾個攝影專題的拍攝,其作品多次獲獎,後來還榮膺了中國攝影協會的會長。

邵華在攝影上可以說是充分展現了自己“瘋狂”的一面,她曾頂着氣流探出機艙拍火山口,後來更是冒着十二級狂風上山拍險峯。而邵華之所以能夠如此“瘋狂”,除了她對攝影的熱愛以外,更是因爲她有着一顆想要記錄下祖國秀美河山的拳拳之心。

另外邵華還和丈夫毛岸青一起專注於對革命史料和毛澤東等革命人物的研究,並同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她不僅和丈夫一同出版了60多部,總計18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和研究專著,還主編出版了《驕楊畫冊》和《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畫卷》等讀物,這些作品的影響都非常廣泛。

而且作爲軍事科學院百科研究部副部長,邵華兢兢業業,於199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15位女將軍之一。

邵華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耗費了她大量的心血,但她卻甘心爲之付出。因爲在她看來,這不僅是自己的畢生鍾愛,更是一種職責和信仰,同時也不失爲一種幸福。

而憑藉着傲人的成績和榮譽,“無所不能”的邵華還在2004年被評爲了“全國十大巾幗英才”,享譽無數。

除了是個“大能人”之外,邵華還和很多老革命家一樣,一直都熱衷於國家的公益事業。

邵華總共擔任了全國政協第七到第十屆委員,在任職期間,她每年都會抽出大量的時間深入基層,真真切切地“到人民當中去”,去了解民衆的困難,傾聽民衆的心聲。

在20多年的時間裏,邵華根據自己所瞭解具體情況先後提出了上百條提案和建議,這些提案都給人民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

這些提案囊括了革命老區的教育問題,西部地區的建設問題,貧困地區的衛生問題以及荒漠地區的治理問題等。每一條提案,都融匯了邵華強烈的責任感,同時也體現了她熱愛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除了工作上的盡職盡責外,邵華秉持着一顆博大的愛心,致力於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的建設,並通過不懈努力爲這些地區爭取了極大的援助。另外邵華還熱枕於發展婦女兒童事業,一邊號召創辦了多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邊積極幫助失學兒童。

在汶川地震發生的時候,當時邵華正因乳腺癌重病在牀。雖然躺在病牀上,但災區的一幕幕依舊狠狠撕扯着邵華的心,所以儘管身體非常虛弱,她還是強撐着起來,要爲災區人民做點事。

之後,邵華和100餘名攝影家一同發出了抗震救災倡議書,並且還參與了中國攝協主席團攝影作品的義賣活動。在衆人的努力下,中國攝協向災區捐款100萬元,極大的鼓舞了抗震鬥爭的士氣。

等到做完了這些,病重的邵華已經虛弱得沒有力氣說話,只能用口型來傳達想法。邵華強撐着叫來兒子毛新宇,叮囑他要代表全家向災區捐款,要給災區送一份心意。

之後毛新宇代表全家向災區捐款10萬元,就在完成了對災區捐款的心意僅一個月後,邵華就因爲乳腺癌擴散,於2008年6月2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9歲。

縱觀邵華將軍的一生,她是足夠精彩的,她不僅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得淋漓盡致,更是在軍旅生涯中達到了女將軍的高度,可謂是成功至極。值得一提的是,邵華將軍沒有辜負“毛澤東兒媳婦”這個稱號,她用實際行動,爲世人完美詮釋了“滿門英豪”這個概念。

對於邵華將軍而言,她一生有無數件重要的事,但最讓她放不下的,還是對毛主席的宣傳事業。根據毛新宇回憶,當時邵華病重住院時,看到了他準備給大學生講課的毛澤東哲學思想講稿,就問其作用。

當得知了這些資料是用於宣傳毛澤東的思想時,她就非常高興。要知道當時邵華已經病重,但看到毛澤東的思想得到宣揚,她就止不住的高興,這也讓毛新宇暗下決心,一定要弘揚毛主席的事蹟,全神貫注的投入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工作中。

由此可見,邵華的信仰是非常堅定的,而她的人生理想也同樣非常堅定。從邵華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她的滿腔熱血和赤誠,更是她那顆堅定的心。邵華雖然離去,但她的精神必然會承載下來,這繼承者可能是她的兒子毛新宇,也有可能是千千萬萬追隨真理的年輕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