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佔據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趁着二次工業革命和戰爭勝利,促進經濟發展的德國爲代表的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相對較少,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開始尖銳。德奧意組成同盟國,英俄法組成協約國,薩拉熱窩事件導致一戰爆發。

戰爭第一個階段,德國採用自稱“通往勝利公式”的施裏芬計劃。面對戰爭,法國表現空前的團結,多種跡象表明德軍會從幾乎不設防的比利時進攻,法國的霞飛將軍實施17號作戰計劃,試圖圍魏救趙的作用。1914年8月23日,德軍主力右翼迫近巴黎,法國僅有第五兵團和少量英國遠征軍在駐守馬恩河。法國加列尼將軍臨危受命,緊急組建第六、第九兵團。8月31日,德軍右翼改變路線,前往巴黎東北部,試圖消滅孤立的法軍第五兵團,此舉反倒給了法軍攻擊德軍側翼的機會,法軍說服本打算撤退的英國遠征軍,英法聯合在9月於馬恩河狙擊德軍。9月5日,法軍已在巴黎集結56個步兵師以及9個騎兵師,進攻的德軍則爲44個步兵師與7個騎兵師。次日,法軍對德軍展開突襲,開啓馬恩河戰役,雙方對戰了13天,德軍被迫後撤,原本計劃六週滅亡法國的施裏芬計劃宣告破產。戰爭並沒有停止,第二階段隨即展開(1915年—1916年)。

在之後的戰爭中,儘管雙方不斷髮動攻勢,但在這條戰線上任何一方都未移動超過10英里,一戰西線的戰爭已經成了消耗戰和陣地戰。德軍的速戰速決成爲幻想,戰爭變成了持久戰。而持久戰對於協約國更加有利,因爲以英法俄爲代表的協約國,在面積、資源、人口、海外殖民地上都更有優勢,對於持久戰更有信心。

二階段的上半場(1915年),戰爭重心轉向東線。坦倫堡戰役慘敗後,俄國在第一次馬祖裏湖戰役、油蘭中部戰役中連續被德軍擊敗,喪失了戰爭初期主動權。此時,奧匈帝國期望像德軍一樣取得勝利,但卻在加利西亞方向被俄軍修理。德軍爲了援助盟友,對俄西北、西南兩個方向的結合部(維斯瓦河中游)發動大規模進攻。1915年1月31日,德軍發動第二次馬祖裏湖會戰,俄軍被擊潰。有趣的是,在俄法兩國與俄軍對抗之際,意大利突然在5月宣佈加入協約國,主要原因是英法兩國答應,戰後向其割讓塞爾維亞的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意軍參戰初期,與奧匈帝國對抗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奧軍40個師,減輕了俄軍的壓力。

東線戰場處於相持狀態 ,德奧聯手一舉擊潰德國的計劃落空 ,而後時間來到1916年,這一年對於雙方來說都是關鍵的一年。戰爭重心回到西線 ,1916年初,德軍打算進攻法國境內要塞凡爾登,這一區域是法國東北部的戰略據點,也是巴黎東部門戶,還是法軍戰線支撐點,更是英法聯軍“尖牙利刃” 。此前雙方曾多次大戰,但德軍均未奪得要塞 。1916年2月21日,德軍用1200門大炮進行了8個半小時集中轟擊,累計發射100萬發炮彈 ,再用第三、第七、第十八軍兵力進攻 ,三天後,德軍進擊近5公里,法軍被迫後撤。法軍統帥調集可用部隊,激戰四天損失慘重,從2月27日起,法軍利用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與後方保持聯繫,緊急調運部隊和物資,短短一週內,出動3900輛卡車運送19萬兵力,轉運物資2.5萬噸,這也是戰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德軍後續支援部隊未能及時趕到,前線的彈藥消耗又大,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最佳時機。

凡爾登戰役是典型的消耗戰、陣地戰,歷時近10個月,法國出動75個師,約114萬人參加,約15.6萬人陣亡;德國出動50個師,約125萬人參加,約14.3萬人陣亡。鑑於雙方參戰兵力衆多且傷亡慘重,此戰堪稱“絞肉機”。最終法國取得戰略性勝利,德軍損失巨大難以彌補,德軍的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裏。

德軍無法向凡爾登前進,轉向奪取霍姆山,經過3個月激戰,德軍攻佔兩個村莊,德軍主張進攻的內維爾將軍上臺,迅速推進蘇維要塞進攻計劃。1916年6月22日,德軍將毒氣彈向法軍陣地投放,次日再以6萬兵力進攻,戰鬥持續到9月6日,德軍計劃仍舊失敗。而後爆發了一戰中規模最大會戰——索姆河戰役。

英法兩國爲突破德軍防禦,減輕法軍在凡爾登方向的壓力,成功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1916年6月24日起,英法聯軍開始炮火準備,7月1日發起進攻,主攻部隊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陣地,英軍左翼則毫無進展,傷亡近6萬人。英軍右翼和法軍持續挺進,佔領德軍第二道陣地 ,英法聯軍於7月中下旬再度進攻,佔領了第三道陣地。值得一提的是,英軍在進攻中使用了坦克,一共出動49輛,實際參戰18輛,戰損10 輛,這是人類戰爭史中,首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和11月的進攻中,英軍再次使用坦克,不過由於數量較少,沒有取得較大的收效。但各國開始意識到坦克等重型機械,對陣地突破有積極作用,進而也催生了反制兵器(例如反坦克彈),促進了各國軍工業蓬勃發展。進入秋冬季節,氣候不佳導致道路泥濘,戰鬥逐步平息,到11月基本已經停止,英法的計劃宣告失敗。此次大戰,英法聯軍傷亡623907人 ,德軍傷亡629055人。

在索姆河戰役爆發前夕,東線俄軍配合盟友,展開夏季攻勢。俄軍西南方面軍,共計57.3萬人,出動了1770門輕炮和168門重炮。主軍向盧茨克方向實施主攻,其他各軍負責突破各地段掩護,使敵軍難辨主攻方向,計劃非常周密和隱蔽。1916年6月4日,俄軍發動大規模攻勢,4天后就奪取了陸斯克,同一天,同盟國陣營舉行軍事會晤,德國不得不考慮向東線作戰。

陸地對戰“熱鬧非凡”,海上的對抗也非常激烈,日德蘭海戰於1916年5月31日爆發。協約國英國爲主力,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配合,累計出動151艘艦艇,包括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一艘佈雷艇,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同盟國集團由德軍出戰。累計出動99艘艦艇。包括16艘戰列艦,5艘戰略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以及61艘魚雷艇。最終協約國憑藉軍備優勢,依舊掌握着制海權。被稱之爲“巨無霸”的戰列艦,卻在本次海戰中弱點顯著,大艦巨炮取勝的時代結束,各海上強國吸收經驗,開始研發爭奪制海權的新型武器,催生了二戰的潛艇破襲戰和航母海空決戰。

1915年~1916年發生了太多大型戰爭,導致同盟國和協約國內部出現問題,有的國家仍舊戀戰,有的國家則想趁機改革。戰爭進入第三階段(1917~1918年),原本是協約國三大主力之一的俄國,受內部革命等因素影響,決定退出戰爭。而美國因爲與協約國集團的經濟利益聯繫緊密,再加上此前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損害到了美國安危,所以美國決定加入協約國,趁機謀得利益奪取世界霸權。隨之而來的是同盟國集團的崩潰,保加利亞、土耳其、奧匈帝國相繼投降。本期節目到此爲止,關注我不迷路,下期爲您接着講述一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