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倫理學在學界廣受推崇,但其實很爛。以他的倫理學奠基之作《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來看,存在的錯誤甚多,而且其中很多屬於基本性的大錯誤。”

這是一篇哲學論文的摘要開頭文字,論文標題同樣醒目——《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批判》。

論文原文截圖

這篇今年9月發表的學術論文,這些天進入公衆視野,引起了爭議和討論。

標題中罕見地用了“很爛”的評價,把哲學大家康德當成靶子,而這篇論文又出自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湖北省倫理學會名譽會長韓東屏,一位65歲的老教師。總之,顛覆了我們對學者冷靜剋制、留有餘地的一般印象。

“這10萬+的標題,不發在知乎卻發在了學術期刊上,可惜鳥啊~”

“‘很爛’這個詞的使用超出了學術批評的範圍,有點上升到立場的攻訐了。”

“體面已經沒用了,動手開撕就完了。”

“這麼說話也沒關係,國外幾百年來都是這樣互懟的;但前提是論文水平要高,不然免得議論。”

不少人對“很爛”二字的使用頗爲不滿。

12月19日,作者通過刊文期刊微信公號回應:“所有僅針對題目中的‘很爛’一詞進行攻擊的行爲,都是毫無意義的喧囂。”並表示,“很爛”不是髒話,是個口語化的評價詞,是經過分析和論證得出的結論,表達更準確、傳神,沒必要大驚小怪。同時建議不服者寫說理性文章反駁。

作者回應

這篇論文的刊發在《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一本非核心學術期刊,其主編李義良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文章系編輯部主動約稿,編輯們也曾有過爭論,但閱讀內文之後認爲並無不妥,沿用了韓東屏的原標題。

“很爛”一文爭的是什麼

雖然針對韓標題和論點的批評不少,但讀過原文的人並不多。

截至21日晚8點,這篇論文的知網下載量僅有195次,期刊微信公號9月份推送,閱讀量雖是同類推送文章的30倍,但也只有9228次,倒是3天內在知乎上出現了93個回答。

內容上,這篇論文批判的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韓東屏從“方法錯誤”和“理論錯誤”兩個方向來論證:形而上學的研究方法不能成立和實際運用,理論觀點和結論幾乎都是錯誤的,總之“非常糟糕”。

表述上,倒是跟標題“很爛”一脈相承,措辭激烈。比如這樣幾個:致命弊端、莫名其妙、不可靠、錯誤極其嚴重、根本就不是,甚至於說“整個寫作目的最終是失敗的”,還有大量質疑性問句排排站。

論文正文措辭舉例

文章最後還提到作者自己所著的《人本倫理學》沒有康德論述道德問題時的弊端,“找到了能經得起推敲的至善與道德最高原則”,似乎有意較個高下。

如果不是“很爛”這樣刺激的標題字眼,這篇內容遠離日常生活、圈子狹小的學術論文,未必會引起如此多的討論。

早在今年9月,某985高校學生就注意到《很爛》一文,還組織了一次62人的線上討論會,邀請了韓東屏參加。

這場討論會上,發言者們從概念辨析、用詞問題、論證問題對這篇論文展開批評,有人就認爲,“錯誤”一詞是個強概念,可以說運算或拼寫是錯誤的,但用在哲學理論中似乎不適合,也有人提出幾處對原文的引用不當,論證和結論也存在混淆概念、邏輯不通的地方。

其中一名組織者稱,當時只是想向參與討論的同學展示什麼是寫文章的“反面教材”:“我們反對和批評這篇文章,是出於哲學工作者所體現出的技藝水平的不足。”

所以,爭議出現,問題不在於學術爭鳴容不容得下“很爛”這樣的評價,而在於:被“很爛”字眼吸引來的人,並不覺得這篇論文批判和論證的水平有多高,至少沒有“很爛”二字帶來的震撼那麼大。

知乎上關於該論文的討論

不過,就像組織者聲稱的:不代表這種風格化的語言在寫作上是應該被禁止的,更不表明以康德爲首的哲學史上的大人物們從此便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權威。

韓東屏的這篇文章因標題黨出圈,不是尋常路徑,當它因此進入公衆視野,被更多人研讀,學術圈想看到的,是它貢獻出更有價值和說服力的觀點和論證,而不只是一次“很爛”的學術驚嚇,和小小的話題參與。

學術奇葩

在“康德倫理學很爛”話題下,一條被大量轉發的評論這樣說:“2020學術界,以師孃很美開始,以康德很爛收工。”

“師孃很美”出自年初一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看起來八杆子打不着的文題,巧的是,二者之所以能扯上關係,也是康德“撮合”的,但康德先生要是還在世,看了估計要噁心得半身不遂。

中科院的研究員徐中民,借用康德《論崇高感與優美感》的框架,對導師程國棟和師孃吹起了彩虹屁,一句話:導師崇高,師孃優美,寫了4.1萬字。

“我的導師程國棟,胸懷博大,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豐富,實乃國之棟樑,望之可讓人頓生一種崇高感。我的師孃張幼芬,雍容華貴,儀態大方,優美感四溢。導師和師孃的人生堪稱圓滿。”這是文章的總觀點。

“師孃美,其風姿綽約,雅緻宜人,當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師孃現在儘管年齡已大,但風韻依然高絕,形象更顯雍容華貴。”寫到師孃,二級標題裏還有知雄守雌、無才便是德、細水長流、見利思義、水爲能下方及海。說來慚愧,有的成語我都不認識。

徐中民論文中關於師孃很美的文字段落

作者還祭出了一個大招——導師-師孃和諧統一的天人之際圖示。若非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一個自然科學科研工作者原來這麼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隨處都是崇高和優美的吹捧姿態,沒剩半點知識分子的風骨。

是啊,畢竟一本小衆期刊,除了作爲主編的導師之外,有幾個人認真看呢?招生當如徐中民。

本來表達對導師的感激之情無可厚非,但在徐中民這裏,學術淪爲他阿諛奉承獻媚的工具,一種摒棄了人的羞恥感的工具,而我們竟在它發表7年之後,才發現這個奇葩論文。

好的學術文章是相似的,但奇葩論文在拉低認知下限上各有各的驚奇。

再來看看這幾個標題:

《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的路徑研究》,這篇以南開大學一教授爲第一作者的文章認爲:銀行行長面部寬高比通過體現出的權力感影響銀行內部績效,其面部寬高比通過他人對其相貌的認知影響銀行市場評價,自稱“研究豐富了文獻,提供了新視角”。

反腐倡廉,“蒼蠅老虎要一把抓”,2019年,生物醫學界有幾位也來獻計,他們認爲,《通過靶向腸道菌羣調控人體的物質需求慾望,有望提高廉政文化建設效率》,文章是這麼說的,飢餓源於菌羣,從而物質需求慾望源於腸道菌羣,那麼通過生物技術糾偏紊亂的腸道菌羣,有助於控制物慾、輔助廉政建設。

直擊腸道式反腐,貪官們,你們怕了嗎?

文章第一作者張成崗是個博導,他稱靈感來源於道家的 “辟穀”,一種靠少喫不喫習慣性餓肚子的養生之道,還說網友們的質疑來源於知識面的欠缺。

2017年,一篇《基於中醫診治理論的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新技術初探》,更是來了次強勢破壁,作者說“中醫思維式的發動機健康管理更符合國情”,給出一套基於“天人合一”中醫整體觀的發動機整機建模技術,和基於“陰陽五行”的發動機增強檢測。這中醫跨界,真是要上天的節奏。

越看越有一種被侮辱智商的感覺。

可淪爲笑柄,是學術的悲哀。

(1993年發表的《從人體感官的同一性和進化觀點看“非眼視覺”的現象》論文說不定是量子波動速讀的“理論來源”)

學術的悲哀

悲哀不止於奇葩。

對奇葩論文的處理,有的不了了之,有的像《師孃很美》一樣被撤稿,但這些貽笑大方的文字本該被扼殺在搖籃裏。

奇葩論文見光,不只是作者的能力不足或自覺意識不夠,更是期刊編輯把關不嚴,職責失守。

按一般流程,一篇論文面世前,先到達期刊編輯作一遍審覈,通過後經同行評議,編輯根據評議結果決定是拒絕、返回修改、發表。過程中,至少有2次機會攔下劣質稿件。

刊登後發現質量堪憂撤也有稿機制,但像《師孃很美》,發表7年之後,輿論壓力下,才收到撤稿處理,也意味着撤稿機制的缺位和遲滯。

2017年4月,德國施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一口氣撤回來自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北京協和醫院等知名三甲醫院,復旦、上海交大等重點高校附屬醫院名列其中。撤稿原因在於同行評議造假。7月,這本期刊也被提出SCI(被公認的值得借鑑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隊伍。

《腫瘤生物學》撤回來自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後,科技部、中國科協等有關部門作出表態

據2020年中國科學信息技術研究所統計,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日本文部科學省發佈的《科學技術指標2020》顯示,中國在自然科學的論文發表數量已超美國,居世界第一。

老鼠拉鐵鍬——大頭在後,中國也是論文撤稿量最大的國家。

撤稿觀察(Restriction Watch Database)網站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2020年已有2127篇論文收到了撤稿、或表示擔憂關注的通知,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有797篇,佔比37%,有27篇與中國科學院有關,來自美國的是423篇,佔比21%。2019年,中美撤稿論文數量對比是545:423。

在中國,生物和醫藥是學術撤稿的重災區。撤稿原因,涉及數據、圖像造假剽竊、不可靠結果、虛假同行評議、虛假作者等數十項。今年7月,中國65篇數學領域論文也首次被曝涉嫌批量造假。

(“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及其團隊發現,數百篇來自不同機構的論文有造假嫌疑:來自不同機構的100多篇論文出現了幾乎一樣的圖標板式設計。而這些論文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幾十家醫院,其中包含了多家三甲醫院)

尤以中國學術論文的圖片造假問題,可稱“臭名昭著”。

2016年,影響因子7分的SCI雜誌發表了一份全球學術不端報告,在納入統計的348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論文圖片造假之地。數據顯示,中國的問題論文佔全部論文的49.52%,相當於每兩篇圖片造假的論文裏,就有一篇來自中國。

這已經不是個別學者的個人品行可以解釋的了。有動力,成本低,代價小,學術界論文的兒戲化和造假問題,早已經遮不住了。

研究腸道菌羣反腐的張成崗在過去兩年,參與了18篇論文的發表,因同行評審造假而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也沒看見更多公開處理。

如果圈內一如既往這般玩兒得嗨,我們可以自信預期,未來還會有種種類似論文成爲笑料來源,但這種嘲笑令人悲哀,冰山一角的笑料背後,是整個國家的巨大損失。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施晶晶

編輯 | 黃靖芳

排版 | 李倩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