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三人小組”開展防疫工作。

駐村民警走訪村民。

自2019年4月起,惠州市公安機關以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爲抓手,結合公安部、省公安廳“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部署,聚焦基層平安建設主陣地,創新設計、推行符合惠州城鄉社區實際的“一村(居)一警”工作機制,將2273名警力紮根在全市1283個村(居),切實將警力下沉一線,訪民情、解民憂、化矛盾、防風險、查問題、治亂點,持續激活基層警務末梢神經,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切實增強羣衆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

公心說理

矛盾不上交 村居更和諧

“華哥來了!華哥來了!”

“天氣熱,火氣大。阿權、阿富別吵啦,凡事要說理。來來來,跟我到工作室喝杯茶解解暑。”一道洪亮的聲音蓋過所有嘈雜,被村民親切地稱爲“華哥”的駐村民警李招華步履匆匆走來,三言兩語就勸散了人羣,將因鄰里間砌牆位置問題發生爭吵的阿權和阿富帶到了“華哥說理”工作室。不過一個小時,李招華就將握手言和的兩人送出工作室。

李招華是惠城區公安分局水口派出所一名駐村民警,也是深受轄區羣衆愛戴的調解能手,因爲處事公道、調解合理,羣衆稱他爲“愛說理的華哥”。

“華哥說理”是惠州市全面鋪開紮實推進“一村(居)一警”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惠州公安始終把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化解矛盾糾紛作爲穩定基層社會治安的重要抓手,出臺系列措施,指導全市駐村(居)警力秉持“以警爲本”原則,不斷拓展“三結合+N”機制外延,吸收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主動聯合村(居)具有較高威望的宗族耆老、村幹鄉紳等熱心人士,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婦女議事、調解糾紛等各類協商活動,逐步打造“公心調解室”“村警說理”“村警說和”等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機制品牌,並依託“兩級聯席會議”制度,做好非公安業務和複雜矛盾糾紛的分流處置工作,致力營造尊崇公序良俗、敬畏法律、文明守禮的良好村風。今年以來,累計幫助羣衆化解矛盾糾紛10738起,湧現了惠城區“愛說理的華哥”、大亞灣“憨警阿培”、龍門“硬漢和事佬”等一批受羣衆愛戴的化解矛盾小能手,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案結事了、人和村穩”。

警民聯合

織密防控網 平安不出事

“放學高峯期請注意減速慢行。”惠陽區公安分局淡水派出所濱河社區的黃大媽戴着紅袖章,舉着小紅旗,帶着一隊放學回家的孩子過馬路,馬路旁的駐居民警鄭國樑在維持着交通秩序。

濱河社區地處惠陽淡水街道,轄區內有6個小區、2間小學、1間幼兒園,因附近是新建小區,安保和周邊設施尚未完善,風險防控盲點多,上下學時段交通壓力較大。針對轄區治安難點,鄭國樑整合保安和轄區居民力量,組建了一支集片區聯防、排查整治、重點管控爲一體的基層羣防羣治力量,建立“居警+保安+居民”巡邏防控網絡。該巡邏防控網絡包括由1名民警、2名駐居輔警、30名小區保安員組成的片區聯合治保隊,以及由20名熱心家長組成的護校隊,平時由聯合治保隊開展重點區域、時段巡邏,上下學時段則由護校隊加強重點學校區域巡邏。同時,建立治安防控指揮調度機制,通過電話、微信、對講機等聯繫方式,及時通報轄區治安狀況、巡邏防控情況,以適時調整巡邏防控重點及處置突發情況,推動轄區治安防控工作提質增效。

每個駐村(居)警力都是維護平安的定艙石,他們秉承“解決小問題、匯聚大平安”的指導思想,堅持問題導向,對轄區的基本治安要素做到“一口清”,廣泛發動羣衆提升基礎防範能力。同時,依託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空中有技防、社區有聯防、單位有自防、街巷有巡防、樓棟有人防、鄰里有守望”的防範格局。今年以來,全市駐村(居)警力共排查消除安全隱患14473個,指導組織巡邏隊伍6995支,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風險隱患,築牢平安基石。

線上線下

警務新模式 服務不缺位

“週六上午出入境部門上班,您可以前往辦理您孩子的護照。”惠州市公安局橋東派出所駐東湖居委會民警廖豔霞通過手機進入“葵花碼”後臺,熟練地回覆羣衆關於辦理出入境證件的問題。東湖社區是惠城區橋東街道人口最密集的大型社區,針對社區人口密度大、鄰里溝通少、矛盾糾紛多的問題,廖豔霞利用小區業主微信羣交流活躍的有利條件,運用“互聯網+”思維,將“一村(居)一警”工作機制融入東湖社區原有的“社區鄰居”APP,開發了駐居民警“葵花碼”和“一鍵呼叫”功能。羣衆通過掃碼,無需添加好友、不透露個人信息,就能像微信好友一樣與其進行互動交流。駐居民警通過線上溝通,線下聯繫居委幹部、黨員積極分子的“雙合力”微警務模式,連軸滾動爲羣衆解決難題。

“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接觸過警察,真的感覺很暖心。”“回覆關於各類公安業務內容特別及時,幫了我們大忙了。”轄區羣衆紛紛在“葵花碼”上留言點贊。

科技興警提升戰力,融合創新促民滿意。2019年以來,惠州公安不斷深化愛民爲民情懷,創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理念,實現由傳統社區警務模式向現代駐村(居)警務模式轉變,開啓零距離、全時段、高效率服務羣衆模式。依託移動警務終端、便民小程序等載體,累計梳理下放“放管服”改革業務14項,將“放管服”改革舉措延伸到村(居)一線,各地村(居)特別是農村偏遠村(居),建立了警務工作室每週半天定期開放制度,通過坐班服務、預約服務、走訪上門服務等方式,最大限度減少羣衆辦事周折,有效提升羣衆獲得感和滿意度。目前,全市社區民警移動警務終端應用率達100%,平臺人均使用量達1400餘次。

同時,駐村(居)警力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理念、提升工作經驗,逐步實踐總結出諸如“三勤”(腿勤、嘴勤、腦勤)工作方法、“三小”(爲羣衆辦小事、解小憂、幫小忙)工作理念、“六字訣”(融、排、解、防、服、宣)工作重點,湧現了創新運用“葵花碼”和“社區鄰居”APP做好社區服務管理的“東湖網紅小警花”廖燕霞、暖心關愛老人羣體的“鄒Sir”鄒曉鵬、善於出謀劃策解決村居矛盾的仲愷“周教授”周究偉等優秀“村警”工作典型,開啓了“傳統+科技”“線上服務帶動線下管理”等形式鮮活、可接受度高的新型警務工作模式。目前,全市駐村(居)警力累計搭建4584個微信工作羣,並不斷拓展覆蓋面,全面打造集信息收集、線索排查、宣傳防範功能爲一體的“微警務”模式,廣泛收集、及時掌握、主動回應羣衆建議和訴求,今年以來共爲羣衆辦實事13191件,受到羣衆廣泛讚譽。

自“一村(居)一警”工作機制開展以來,惠州公安針對不同村(居)實際科學布警,因地施策,以實踐探索推動形成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惠州方案”,有力助推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4.3%,“兩搶”零發案天數達297天(截至12月15日),確保全市社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

(南方法治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