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上海疾控中心通报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此时距离上海上一次通报新增本土病例,过去了133天。

27天后,上海重回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段时间,这座城市经历了什么?

并非装载冷链货品的“航空集装器”,为何会成为感染源?

来自境外的新冠毒株,如何被确认?

是大范围的全员核酸检测,还是力求“快准狠”的精准防控?

如何让疫情监控做到快速有效,打造“医疗救治闭环”?

12月26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上海防疫27天————科学研判,精准防疫》(上集),带着观众重历了27天的“生死时速”,也解码了上海疫情防控背后,包括流调、医疗专家、普通人在内所有人的努力。

选择精准防控,并非侥幸

2020年11月9日,上海疾控中心通报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此时,一支由上海疾控专辑组成的联合流调队伍已经在一线展开流调。

确诊病例王某某是浦东机场西货运区的工作人员,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到所有的密切接触者,锁定精确的防控范围?又如何发现感染源?

“万千条线索当中要找到比较可靠的线索,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坦言。

11月10日,不到12小时内,王某某的同事兰某确诊。

作为第二例关联确诊病例,兰某的确诊给流调小组溯源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他们曾经共同进入的密闭空间——航空集装器,成为流调人员锁定的重要调查目标。

但所有人心里有个疑问——并非装载冷链货品的“航空集装器”,为何会成为感染源?

“飞机货运中,有很多物品也是处于一个冷链的运输条件下,特别是在万米的高空,本身气温就很低。那种环境下如果有病毒的存在,其实完全有可能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孙晓冬解释道。

上海本土病例的确诊和溯源,也是在全球首次确认——除了人和人、冷链食品之外,在冬季合适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普通货品也有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

“24小时内完成了他在上海生活及工作轨迹的排摸,48小时内明确感染来源与货品及境外有关系;72小时确立了真正的源头——航空集装器。”孙晓冬说,和病毒“赛跑”,就必须争分夺秒的抢时间,“因为时间越长,他的密接可能会更多。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我们最后采取的管控范围,要筛查的对象有多少。”

完成溯源,确认王某某属于偶发病例后,就在所有人舒一口气时,11月20日,浦东再度确诊一对夫妻,为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丈夫吴某某是一位浦东机场的安检员,而妻子更是在医院工作,这让上海疫情防控再度面临考验。

疫情发生后,浦东新区祝桥镇江镇社区营前村、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浦东新区祝桥镇新生小区、浦东新区张江镇顺和路126弄小区、浦东新区祝桥镇航城七路450弄小区先后进入“闭环管理”,并在当天完成全部核酸检测。

先后确诊8例,上海并没有采取全员核酸检测的做法,只选定了5个局部区域升级为中风险地区,这样力求精准的防控手段,对老百姓而言生活影响较小,但对于决策者而言,压力并不小。

“一开始肯定会有争议,但专家组最后达成了共识”,在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看来,我们现在对病毒追踪能力和速度远远快于1月,精准地划定中风险地区,是上海精准防控理念的一次重要探索。“早期发现,在没有展开进一步连续性社区传播病例时,通过精准防控是可以做到让城市不停摆。这次探索很值得。”

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彭靖也认为,精准防控是基于事实调查清楚的基础上所做的决定,“这不是侥幸,我们有体系、有预案,尤其对支持系统很有信心”。

防控触角,布满城市每个毛细血管

实际上,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浦东机场也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枢纽,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从浦东机场入境的旅客共计474.85万人次,约占全国机场总量的27.46%。

疫情发生以来,境外输入始终存在较大风险性。如何守护上海这座开放城市的门户,影响所及不仅仅是上海防疫的成效,同时也关系到全国防疫的大局。

目前,上海对境外旅客全面实施“闭环管理模式”,截至12月10日,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041例,至今没有发生因境外输入导致的社区感染案例。

“尽管旅客数量下降,但工作量翻倍甚至不止。我们要投入更多人力,对旅客进行闭环管理,把高风险地区的旅客排查出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张澍说。

在浦东机场,登临检疫是第一道防线,上海海关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在每架飞机降落前,便对高风险旅客进行研判。

目前,上海实施“3+11”的隔离转运,即目的地为苏浙皖的入境人员,在沪3日隔离期满后;其中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将通过长三角抗疫合作机制,专人专车全程闭环转运至苏浙沪,再行隔离11日。

“确诊病例81%是在入关的时候发现,剩下的在14天隔离期发现的。(隔离)出来的时候,基本没再发现病人。”彭靖说。

要让疫情监控做到快速有效,早发预警是重中之重。目前,上海疫情防控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城市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自3月份起,全市已有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提供发热筛查、甄别和转诊服务,有效激活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

这次浦东确诊的8例病例中,有3例都是通过发热门诊,得以在第一时间确诊,这成为迅速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并实施后续精准防控的前提和基础。

一线人员科学防控之外,还有一群普通人也为疫情防控在默默付出。

明天华城小区被封闭的14天,意外滞留小区的网约车司机当起了志愿者;滞销的4吨土豆被小区居民买回了家,突然爆裂的水管通过远程遥控修好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温暖的传递,更成为疫情之下不可忽视的暖流。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的民众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被唤醒了。”张文宏说。

来源:周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