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自蚂蚁集团率先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以来,京东金融、陆金所等几大金融科技巨头纷纷快速跟进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12月21日《上海证券报》)。

金融科技巨头纷纷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已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很多人已猜测到了原因,就是央行与银保监会即将向金融科技巨头们涉及相关金融业务进行全面深度清理,而金融科技巨头们所从事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实质上属于“无证驾驶”,迟早都将被纳入有效监管范围。同时,近两年来,监管机构针对存款市场的监管动作不断升级,此前市场上大热的智能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存款产品均被监管机构叫停。显然,与其被监管部门叫停,真的不如主动下架,这样也可省去被认为是经营违规而接受处罚的麻烦。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最近六大商业银行取消了“靠档计息”存款产品,提前支取一律按活期利机构,这对于中小银行机构来说也无异于起到了巨大的倒逼作用—互联网存款产品的高成本,必然会让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降低,这样也会让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放弃与金融科技巨大们合作导流互联网存款产品的“游戏”。

为何持这种观点?因为与金融科技巨头们进行互联网存款合作的大都是中小银行机构尤其是民营银行机构,早在2018年就已成部分中小银行机构和民营银行吸储的重要渠道。据央行金融稳定局孙局长在11月一次讲话中提供的数据,加总目前11家头部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展示的银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银行50多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以京东金融上推荐的银行存款产品为例,全国19家民营银行中,10家有产品在该平台销售,1家产品售罄,4家显示产品在路上。比如亿联银行2020年三季报显示,与亿联银行存款合作平台有13家,外部平台存款就高达139.32亿元。

可见,互联网存款产品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中小银行机构两种需求媾和的产物,是两者暗送秋波偷偷“示爱”的结果,对双方来说都释放了利益需要满足信号:中小银行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巨头拓展了便捷的存款来源渠道,存款额度大幅放量,实现了规模化增长,如京东数科累计为金融机构推荐了超200万存款用户。而金融科技巨大们则因此获取了巨额利益:收取了中小银行机构支付的高额“导流费”等手续费,提高了盈利能力。还有,互联网存款产品也给广大金融消费者带来了不少便利:存款方便,且收益率提高,使得民众通过互联网存款理财的人数有所增长。

那么,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们纷纷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到底该如何看待?客观地说,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对中小银行机构来说暂时会带来一定的疼痛:面临元旦春节,有可能使资金困难加大,尤其由此可能会因存款下降可能会迫使中小银行机构收缩经营规模,因存款来源减少导致负债规模下降而相应减少资产规模,对未来盈利可能会带来一定影响。还有可能会对广大民众存款带来一定的不便以及导致存款收益水平的下降,使得一些民众会放弃银行存款而参与其他金融投资活动。

但从总体效应上看,还是利大于弊,即正向金融效应远远大于负向金融效应:一是可让所有存款金融行为回归正常轨道,确保所有存款都能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要求的执牌正规银行机构进行,攀升了一道新的风险隔离屏障,减少存款风险,防止存款行为野蛮无序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由金融科技巨头向中小银行机构的传染,也能为中小银行机构营造有利的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可有效降低中小银行机构融资成本,从而为降低全社会资金成本尤其是降低中小实体企业融资贵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互联网存款产品虽然解决了中小银行机构的短期资金燃眉之急,但互联网存款产品吸引的资金越多越会让中小银行机构经营负担加大,长此以往无异于“饮鸩止渴”。数据显示,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的存款均为定期,以3年、5年期为主,1年期利率最高为2.25%,3年期4.125%、5年期4.875%,均已接近或者达到全国自律定价机制的上限。另据证券日报近期的一篇报道,不少民营银行推出的存款产品收益最高可达近5%,部分平台为揽客在收益补贴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补贴的收益率甚至达到了6%,使得平台销售部分产品1个月年化收益率可达7%以上。由此,金融科技巨头们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利大于弊,对整个中小实体企业来说信贷成本将会有所下降;尤其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之后,民众部分存款也会自然存入银行机构,中小银行机构同样也可分得“一杯羹”,中小银行机构也不必为此过度担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