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轉變下思路:我問了問自己,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慢慢接受電動車,開始慢慢接受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更低的續航和更高的充能頻次?

是電動車的傳播續航普遍開始超過500km的時候?還是如今已經有部分電動車甚至宣稱有着700+km的續航的時候?

都不是。

我驚詫的發現,當你陷落於思考單用電車續航提升來解決里程焦慮的思維泥淖中的時候,那就真的很難回答這個問題了。因爲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焦慮來自於方方面面,續航、價格、政策、安全等等。

我先賣個關子,不知道大家都留意到沒有,近年來電車的發展竟是如此的迅速。整個汽車行業都在製造電動車,不論是政策資源還是社會資源,都向着電動車領域靠攏。21世紀都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了,是時候買電動車了嗎?怎麼看待電動車的優劣?電動車的普及之快超乎想象,但大多數人可能察覺得很晚,這也是底層技術普及的一個特點:等你注意到生活被改變的時候,它已經悄悄發展好幾年了。

10年前當直播產業開始走進生活中的時候,我並未意識到這是4G所帶來的產物,像是桌上的綠蘿一樣,我注意到它的時候,他已經從桌面的一側生長到了靠窗戶的另一側。“未來是某種每個人都會以每小時六十分鐘的速率達到的所在,無論他幹些什麼,無論他是誰”。

當“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這些名詞出現在我這個汽車行業從業者的耳邊時,總會覺得熟悉又陌生。在我還享受着9000rpm/min的發動機轉速所帶來的血脈噴張時,電動車已經悄無聲息的普及到了大街小巷;當我在追逐賽道上的0.1s差距時,自動駕駛賽車已經榨乾了所有的可能;當我沉浸於夜晚炫目的煙火時,矩陣式無人機已經在自由變換耀眼的圖案;我意識到5G時代來了,於是不禁探尋5G到底給汽車行業帶來了什麼?

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出行小故事:老羅是一個經常出行的打工人,手邊的那臺“fruit”手機通過近半年的主動數據採集並分析老羅的行程,幫老羅預訂好了週五返回上海市區的自動駕駛電動出租車,爲防止堵車選擇了全封閉式快速路。這其中包含了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四個汽車行業的新變化,簡稱爲:“汽車行業新四化”。

“新四化”這個概念就像“新四有”青年一樣爲新時代的車企做出了一個基準般的概念,上至豐田這樣的汽車行業巨擎,下到造車新勢力全都置身其中。大型企業面臨轉型困難,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更多供應商選擇,質量把控,整車研發體系缺失,產量小成本難以均攤等。需要承認的是傳統汽車行業龍頭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被抹平,纔給了“特斯拉”“蔚來”這樣的車企迅猛崛起的契機。

如此多的汽車企業如何選擇電動車的汽車品牌確實有難度,每個人的購買力,用途,對品牌是否認可其實都有很大的區別,如何甄別廠家宣傳是屬實,還是誇大更加具有挑戰性,很多消費者的選擇往往是銷售的一番言語攻勢,亦或是看到巨大的優惠以貪小便宜的心態購入車輛,那麼5G加持下的“新四化”落到老百姓購車的訴求上,我們要從那幾個點來考量。

1.首先分析用車場景,比如我的生活城市就是上海,又比如我的主要需求就是上下班代步,再比如我的額外訴求是雙休日希望能帶我女朋友去市區或者郊區逛街或者遊玩,大多數工況都比較擁堵……於是乎在種種條件的推選下,我很有可能會考慮電動車出行節省下燃油的費用以及滿足限行政策。

再者,我對電動車的品牌沒有特別青睞的,硬着頭皮選擇我會說是“特斯拉”但是動則25萬的價格的確超出了我的預算。大概率會考慮一些國產品牌例如“BYD”、“BEIJING”、“小鵬”等這些品牌產品覆蓋10-20萬區間的車型。

2.確定了價格區間,往往需要挖掘這些車輛的產品力價值幾何?我理解中的產品包括:電動車最核心的”三電技術“,”實際續航里程“(這一點尤爲看重,畢竟廠家宣傳的續航里程多爲美化後的數據,之所以說是美化後的數據,實質是採用了不同的測試方法,業內普遍的NEDC循環工況測試,這種穩態的測試法大多無法模擬出真實的情況,畢竟日常道路交通比較複雜,急加速減速的情況也較多。任何人都不想體驗表顯300公里的續航,實際卻僅行駛150公里的尷尬,而在真實續航方面,其實“BEIJING”做的就很好,這一點我後面會展開講到)。

然後我會考慮到“車輛的維護”,畢竟電池技術的發展過快而且本身屬於消耗品,能提供給我終身質保當然最佳。

3.在前面兩項都通過篩選後,最終作爲汽車行業人員更加傾向於選擇一家本身具有研發能力,而不是找車廠代工的新勢力車企。當然這一點見仁見智,比如女性消費者可能傾向於選擇外觀和內飾更加前衛而富有設計語言的車型並不在意車企的出身。畢竟主機廠在整車實驗,測試設備的投入雖然消費者們看不見,但是的確影響着產品的表現,這一點尤其是在長時間使用後才能夠發覺。而傳統主機廠出身的新能源車型其實往往會比很多新勢力在測試和驗證的環節要規範和嚴謹的多,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其實聊到此,我們會發現,真正讓大家去選擇購買一臺電動車的因素,往往都是基於自身的切實需求。只要滿足自身的需求,隨着電動汽車的迅速發展,消費者所焦慮的點正在一點點被消除。在實際購車中,消費者核心考量的不過場景因素、價格因素、技術因素、續航因素、維保因素等。在這幾大因素之中,與消費者使用電車切實相關的就是續航、技術以及維保了。技術難以量化、電車維保又大同小異,廠商就喜歡在續航層面來做一些文章。

一個行業迅速發展的後遺症就是很多勢要做領頭羊的企業會在其傳播上“摻水”,電動車最容易“摻水”的地方便是續航。

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開BEIJING-EU5 R500的經歷。瞭解過這款車的人都知道,他的官標續航只有416km,彼時的時間軸已經來到了2019年,看似416km的續航對於一款國產品牌的電動車來說卻是不那麼能打。但,好戲纔剛剛開場,在駕駛EU5 R500行駛過20km的城市道路之後,表顯的續航竟然只掉了18km,這一度讓人懷疑車載電腦是不是出錯了。BEIJING的Base畢竟在北方,它甚至考慮到了相比南方更爲嚴苛的外部環境對續航的影響而做了相當的冗餘設置。開着這臺EU5,我竟再沒有一絲焦慮。原來我們追求的無他,就是真實罷了。

回到問題本身。如今消費者選購電動車的時候,對於官標續航的“明辨是非”能力越來越強,對“真實續航”的訴求聲是越來越大。回過頭來思考,其實就是我寧可你告訴我一個不那麼完美但我尚能接受的真相,你也不要包裝美化你的謊言去給我一個不切實際的承諾。

所以,解決里程焦慮的核心,一定是解決真實續航的問題。

那麼如何選擇一款足夠“真實”的電動車,我來給大家排排水。

衆所周知“動力總成”是燃油車的核心,具有發動機製造標定能力的往往都是頂尖的整車廠,而“三電技術”即是電動車的核心。

三者各司其職,我們挨個盤一盤。電池技術這一塊近些年或多或少都瞭解到寧德時代的強悍,的確放在世界領域來講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也是穩穩的處於第一梯隊的,其實,單單這一塊動力電池就佔據了整車40%左右的成本,並且直接關聯我們車輛的性能,續航,安全三大重點對象。

上圖是2019年1-5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排行,不是我吹寧德時代,但是他的確是強,雖然在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參數上略微低於松下大概是270wh/kg,但是這一峯值的理論極限大致是300wh/kg,你們體會一下。那麼這個大頭確定了之後,在10-20萬區間的電動車,基本把“BYD”位置稍微放後一些,將“BEIJING”這類放在優先列。

隨後電機這一塊我們國家現階段基本完成了自主生產替代進口,按照工作原理區分爲“直流電機,感應電機,永磁電機和開關磁阻電機。國產車中採用永磁同步電機的佔比也達到了90%以上,在成本提高的同時也能夠達到更高的峯值效率,功率密度和最高轉速等特點。這一點大部分電動車都在同一級別,包括新能源公交,電動火車等。BEIJING EU5便是採用了永磁同步電機,輸出峯值功率160KW,基本超越了同價位的大部分競品的動力水準,當然,燃油車在這個價格區間的動力,就更不能打了。

電池和電機的性能直接影響到真實續航的水準,大家可以搜一下《EV汽車續航偏差率評測白皮書》,其依據WLTP標準,模擬實用場景對純電動車進行續航偏差率測試。爲什麼我推薦這份報告,因爲從標準和測試方法看,它的客觀性應該是目前國內媒體甚至機構裏比較高的。其結果也和大家想象的差不多,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就有着動不動10%-20%的偏差,特斯拉的標準續航版本直接達到31.5%的偏差。而10%偏差以內的僅有2款車型,其中偏差率最小的又是BEIJING汽車的EU5車型。

如此一看結果就清晰,前文中我提到過我個人非常在意實際的電動車續航偏差,實際上按照WLTP循環而不是用國內現行的NEDC去做的話水分非常大,瞭解的同學都應該知道NEDC就像開卷考試,定向優化一下誰都能得好成績。如果想要做到WLTP工況下的小偏差,電控系統首先要強。

電控IGBT雖然已經實現國產,但是還是較爲依賴進口零件。主要問題出在電機控制器,這部分的零件依然依賴進口。雖然很多廠家都在宣傳:“體積更小“ ”集成度更高“”重量輕“等優點,但是實測出的續航里程確實差異較大。電控作爲整車的大腦,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是否能夠有效降低能耗,延長續航,電量回收都取決於電控。電控也不用迷信特斯拉,國產品牌也有做的很好的,比如榜單上的BEIJING汽車的電控系統EMD3.0。

當然,BEIJING汽車的電控系統EMD3.0同樣對安全系統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這套系統還收穫過不少獎項,例如:

2017年,EMD3.0智能電控獲得國內首張德國萊茵TüV集團頒發的ASIL-D(強調最高標準)流程體系認證書,電控功能安全開發流程體系獲得國際認可。

2018年1月,EMD3.0智能電控獲得德國萊茵TÜV集團頒發的國內首張通過DAkkS(德國認證認可委員會)認可的電動汽車產品功能安全證書,產品功能安全達到ASIL-C級,再度印證了產品安全性。

當然,不僅是電控系統單方面有着成就,BEIJING汽車的三電系統在同樣有着獎項殊榮,在2020年度“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終評會上,北汽新能源的電動汽車三電平臺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毫無疑問,這是對BEIJING汽車在三電技術高能效表現上的至高認可。

其實總結下來,一套優秀的三電系統可以儘可能保證車輛的續航里程夠長,更能達到續航里程更真的效果。要徹底解決里程焦慮,發力點永遠都是在三電技術。

技術的發展帶給了我們更多的不安和焦躁,但技術的發展同樣在讓真正用心的產品在合適的軌道上迅速前進,整個電車行業,預計在未來幾年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是我們的汽車從業者,每一個個體都會感受到汽車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拭目以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