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革命失敗以後,國父孫中山看到了軍隊的重要性,仿照北洋的保定軍校也在廣州的黃埔建立了一所革命黨人自己的軍校:“黃埔軍校”。在八年抗戰爭黃埔軍校生前赴後繼、衝鋒在前爲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之一,與河北的保定軍校遙遙相對共同爲中國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抗戰時期的黃埔軍校生爲國而戰的精神。

1924年6月16日,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正式成立,建校初期名爲“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1929年正式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成立是爲了北伐革命的需要,因此黃埔生的訓練比較倉促。原定3年1期的學員,結果原來支持孫中山的軍閥陳炯明叛變革命,不得不半年就倉促結業,我軍著名將領徐向前就是黃埔一期生,東北野戰軍的司令林彪在1925年下半年考入黃埔軍校,這是學校成立的第2年,卻成了黃埔四期。那個時候的中國僅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個正規軍事院校還在北方。

黃埔軍校吸取了保定軍校和各地講武學堂的優點,同時也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黃埔軍校非常重視政治教育,所以在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能夠迅速走向戰場成爲革命軍的第一線。而在實戰過程中再加上軍校的軍事訓練基礎,就能夠迅速成長爲民國時期,國軍中北伐及抗日的絕對的骨幹力量。早期黃埔軍校生的成員構成既有國民黨又有我黨人員;我黨在黃埔軍校有一定職位的如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授部的副主任葉劍英,還有聶榮臻教官等。國共爆發第一次內戰後,很多國軍黃埔軍校生提到周還管他叫周主任。

黃埔軍校不僅爲國軍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官,還爲我黨壯大力量也提供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當時軍隊中的主力軍官都是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黃埔軍校還經常請社會上的一些工農運動領袖來學校講解鬥爭經驗,例如:當時毛在廣州成立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當時黃埔軍校就請了毛到黃埔軍校講課。正是因爲黃埔軍校重視政治教育工作,在後來的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不論是國軍將領還是八路將領這些軍官本身的政治素質過硬。

黃埔軍校這一點和保定軍校還有世界上絕大多數軍事院校都不一樣,其他軍事院校強調的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不過問政治。黃埔軍校建立之初就成立了政治部還是單獨的,因爲黃埔軍校培養的軍官是爲革命服務的,政治理想一定要堅定。國軍還在軍隊中建立了黨代表制度和政治部制度(後來紅軍也效仿了這種制度)。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黃埔軍校幾次遷址,但是黃埔軍校的精神一直未變。抗戰期間各期黃埔軍校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蔣介石命令營以下的黃埔軍官生必須衝鋒在前,黃埔軍官生也是這麼做的(除了個別的)。黃埔軍官生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極大地鼓舞了新兵和老兵,因此犧牲慘重。因爲基層軍官的缺乏,11期到13期不得不提前畢業。黃埔軍校是中國抗日戰爭培養抗日軍官的搖籃和大本營,抗戰期間200名黃埔軍官生擔任師長以上的職務,指揮了全國2/3的部隊。據關資料顯示黃埔軍校生倖存者僅1萬1千餘人,而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學生達到20萬餘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