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因爲在教育孩子的一些小事情吵的不可開交。

比如:

媽媽苦口婆心的在教育孩子,爸爸在一旁玩手機,時不時還挖苦一句,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和生氣的爸爸大吵一架;

孩子上學之前應不應該上培訓班;

孩子上學之後是住校還是不住校……

父母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會因爲各種雞毛蒜皮引發爭吵。這些衝突會在不同程度上給孩子造成一些影響。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給到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去改善。

首先,我們要去了解夫妻之間教養衝突,才能更好的改善教育氛圍。

那麼在現在存在教養衝突的家庭中,父母在教養方面常見的衝突有哪些類型呢?

01衝突爭吵型

爭吵型的差不多就是經常幹仗的那種,比較典型的現象就是:

今天媽媽負責陪伴孩子完成作業,然後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媽媽發現孩子頻繁出錯,教孩子改正錯誤的時候,發現孩子拖拉磨蹭,不專心,媽媽的聲貝不知不覺提高了8度。

原本這個時候爸爸是一個旁觀者,但隨着媽媽的情緒越來越激動,開始指責和責罵孩子的時候,爸爸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參與進來。

“你不要這麼兇的對孩子嘛,不就是輔導作業至於嗎?”

媽媽就很生氣說:“我上了一天的班,還要輔導孩子做作業,你不幫忙就算了還指責我。”

媽媽就覺得很委屈,無名怒火蹭的一下就起來了。

本來是一件輔導孩子做作業的事情,這個時候槍頭就指向老公,開始對着老公吼。老公也不示弱,兩個人就開始吵起來了。

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會讓孩子很有壓力,孩子會覺得父母吵架是因爲自己不好,在日後的生活中,會變得敏感,缺乏安全感,畏首畏尾。

02隱忍不髮型

顧名思義,就是有什麼都是忍着不會爆發出來。

就比方說爸爸或者是媽媽看不慣另一半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是爲了家庭的和諧,我不想和你有衝突,所以不表達出來。

這樣在家庭關係表面上是一派祥和,我對你有很多的寬容和容忍度,但實際上內心會有很多隱忍的不滿情緒在。

在日常的夫妻相處過程中,會有一種表裏不一的現象,表面上祥和,內在卻有一種莫名的對峙和較勁的情況存在。

這樣會導致家庭氛圍會不小心就進入一種緊張狀態。

有了這種隱忍不髮型,必然會導致下面一種情況。

03背後吐槽型

這種就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不認同,但是爲了家庭和諧我不說,長時間不滿情緒的擠壓,必然是需要一個出口的。

因爲我們的情緒一定是需要發泄的,特別是負面情緒。

在家裏我不能找你發泄,怎麼辦呢?

那麼隱忍不髮型的家長就會在和閨蜜相處的時候,和兄弟喝酒的時候,反正就是和家庭之外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會不經意間去吐槽另外一半。

“我很不喜歡我老公/婆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又沒有辦法。”

表面上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背地裏真的不知道對方把你吐槽成什麼樣子。

結婚有孩子了之後,不難發現,大部分的聚會啊,不管男人女人說不上三五句話,就會說到孩子,在這些聲音裏面你一定可以聽到吐槽和指責另一半的教育方式不對的。

平時在家裏的這些怨氣和不滿,會通過吐槽的方式把負面情緒宣泄出來。

時間一長,另一半在自己心裏的地位印象會越來越差。

04冷眼旁邊型

這種類型在我看來其實是最不舒服的,但也是中國家庭當中常見的一種狀態。

在傳統家庭教育的觀念裏面,我們的爸爸很容易變成冷眼旁觀型,大部分的人認同男主內女主外,男人在外面掙錢養家,女性在家相夫教子。

所以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另一半雖然看不慣你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並不表態,不認同也不支持不插手,就是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

表面上沒有說話,其實內心想的是:反正這是你的親生孩子,你不會對孩子怎麼樣,你不會害他的。我就看你能教育成什麼樣子。

這樣的教養模式會讓媽媽覺得心累,另一半的不作爲也會讓媽媽的負面情緒積累。

05獨自死抗型

一旦走到這個地步的模式,就會有一種比較悲壯的感覺。

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教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可是教着教着這個主戰場就變成了自己的事情,老公不知道跑哪裏去了。

當媽媽發現教育孩子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能量也變成更強了,心裏想着,算了那就我一個人來吧。

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對的,因爲爸爸媽媽是孩子教育成長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兩個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和教給孩子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在全部到了一個人身上。

這樣違背了家庭教育的規則和原則,也讓教育方式變得個人化變多,個人的壓力也會變大,甚至會有不堪重負的感覺。

另外一個人本來要參與進來的,卻沒有被你需要過,對於他來說,反而會覺得價值感不夠,而引發一些矛盾點。

孩子的良好成長環境是需要爸爸媽媽一起營造的,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努力。

以上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五種教養衝突類型,不知道你看完之後有沒有躺槍呢?或者是有上面的幾種類型結合呢?

一起在評論區討論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