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量”這個詞想必許多朋友都已經不會感到陌生了,飯圈女孩和輪博女工像勤勞的蜜蜂一樣爲自家idol做數據,是爲了讓“金主”們看到idol的影響力;SEO、ASO等刷榜團隊,則是爲了讓網站/APP有更好的排名,以獲得更多的訪問/下載;又或者帶貨主播與商家刷數據,則是用來營造商品熱銷的假象。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基本上各種刷數據的行爲都發生在離錢很近的場景,但日前在“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社區”GitHub中,也都已經開始“內卷”了。

近日,有開發者曝光了某國產開源AI框架與媒體平臺,合作提供“刷star”的行爲。根據爆料顯示,其最近突然收到了CSDN(國內最知名的中文IT技術交流平臺)發來的紅包私信,紅包上寫着“你點Star,我送豪禮”,點入之後發現,這是某開源AI框架的推廣頁面,其中顯示,只要爲該項目點擊star就能獲得5元紅包、紀念 T 恤、定製鍵盤託、技術書籍,以及算力卡等禮品。

star、watch、fork是微軟旗下知名開源社區Github,爲每一個項目所提供的功能。其中,watch可以等同於關注,選擇後只要這個項目發生變動,用戶就可以在個人通知中心收到通知;fork則是代碼倉庫克隆,代表用戶想要幫助項目作者完善這個項目。或者單純是想在原項目基礎上維護一個屬於自己項目;而star則可以等同爲點贊,代表用戶對於該項目持有支持態度。

顯而易見,在這三個按鈕之中,fork更多與實操有關,watch的力度則太輕,只有star在傳播上的影響力更高,因此也被不少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事實上,“刷星”這事兒並不是只有小公司會做,去年韓國電信巨頭SKT就在GitHub上同步了自己的一個開源項目“metatron-discovery”,並且爲其搞了一個營銷活動,即點star後截圖就可免費獲得星巴克或炸雞等商品禮券。

儘管無論是此次曝光中這家做AI框架的公司,還是韓國的SKT,最終都迫於輿論壓力,很快取消了類似營銷意味很重的這類活動。不過相信許多朋友應該都在微博、B站,或知乎等社交平臺上,參與過類似只要“轉評贊”就可抽取口紅、球鞋、顯卡、遊戲的活動。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抽獎與發生在GitHub上的有償刷星是一碼事,但GitHub與其他社區不同,作爲開源社區以及程序員等專業人士的聚集地,專業性無疑是GitHub的特色。

star代表了用戶對項目內容的贊同和認可,這一行爲對於GitHub及其用戶而言,同時也是影響後者行爲邏輯的一個因素。比如說,GitHub的Trending(趨勢)頁面是開發者尋找一些有潛力開源項目的重要窗口,而能否登上Trending,則正是根據該項目每日增加star的數量來決定,例如大名鼎鼎的谷歌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在開源後,就瞬間登上了Trending。

通常般來說,star數量高的項目,要麼是影響力巨大的項目,要麼就是實現了某個領域從未有過的功能,亦或是在已有功能的基礎上造出了更優秀的“輪子”,當然,也可能是單純因爲這個項目很有趣。但無論如何,刷星對於正常用戶來說都是一種信息污染的行爲,會破壞社區氛圍,因此想要在GitHub上學習技術的程序員,通常本能的就會反對這一做法。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社區的主流輿論對於刷星這一行爲肯定是牴觸的,那麼爲何會有人選擇冒天下之大不韙呢?原因其實很簡單,GitHub上的刷星與App Store刷榜或百度搜索引擎的優化一樣,都是有利可圖的。而這一點則需要從個人和企業兩個層面來論述,兩者在GitHub上進行同樣的刷星行爲背後,目的無疑是完全不同的。

個人用戶爲自己的項目刷星,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是進入大廠的敲門磚。伴隨着GitHub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用戶的GitHub項目甚至可以成爲簡歷的一部分,star數量多就代表項目的影響力大,這一點對於互聯網企業的HR來說無疑是有一定作用的,畢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面試者的水平。因此對於想要謀求一個好職位的開發者來說,相比於提升技術這種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過程,使用“吸星大法”顯然要簡單得多。

而對於企業來說,自家項目有一個極高的star數量,自然就能給外界一個技術水平出衆的印象。要知道,儘管GitHub是一個開源社區,但開源≠非商業化,開源並不抵制商業收費。而開源軟件、自由軟件、免費軟件其實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免費軟件就是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的軟件,但免費是有代價的,比如《原神》這款遊戲就是免費的,但米哈遊顯然不需要公開代碼,也不會給用戶提供修改《原神》的權利。

自由軟件則是一種思潮,強調用戶擁有如何使用軟件的自由,其反對擁私有化軟件,以及以申請專利的形式將軟件據爲私有。而作爲從自由軟件思潮之中誕生的結晶,開源軟件繼承了自由軟件所提倡的知識共享理念,同時又允許以專利的形式從知識產品中獲得收益,開源本身並不是一種商業模式,而是一種開發模式和軟件的發佈及傳播模式。

由於開源協議本身並沒有限制商業化,因此在許多開源軟件中,是存在着免費社區版+收費企業版共存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雙許可證。同時也有將免費開源軟件與可贏利商業軟件捆綁銷售,以開源軟件帶動商業軟件銷售的情況。

顯而易見,開源軟件同樣也有商業價值,而在網絡時代中,影響力兌現爲價值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對於企業來說,在GitHub上刷星提升開源軟件的影響力,這並不難理解,畢竟用這種不是很大衆化的操作來騙騙投資人,同樣也是低成本的行爲,損失的只不過是在程序員羣體中的聲譽而已。

因此在剝開GitHub這樣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開源社區外殼後,歸根結底,在GitHub上刷星就與在微博上刷榜一樣,同樣都是利益惹的禍。畢竟只要有利可圖,某些人就會將開源精神當成生意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