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诞生,似乎都要经历一番波折。

原本定于春节上映的电影《夺冠》因为不可抗力,延缓到了国庆节,后又提档到了9月25号。

正所谓好片不怕等,历经8个月的等待,《夺冠》这部电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一上映就收到了来自各个网站的好评。

截止到发稿之日,这部电影上映了15天,收获了6.49亿的票房成绩,即使是在国庆档“神仙打架”的竞争中,它仍然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

观众们在电影院目睹女排姑娘们的风采,唤起一段温馨而充满力量的全民回忆。

01,30多年的跨度

对于很多北上的香港导演来说,陈可辛都是独树一帜的导演之一。

他炮制了很多经典作品,比如《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等,也是为数不多的商业价值和电影艺术效应的导演。

《夺冠》这部电影是他的得意之作,电影以郎平作为主角,再现了亟待女排们的奋斗故事。

从1979年到2016年,将近40年的跨度,让这段故事跌宕而起伏。

电影一共分为四个故事和节点。

第一段故事,是1980年中国女排对战中国男排冠军队,虽然这一场战争,女排负了,然而,

她们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的精神已经感动了很多人,成为了最具拼搏和具有生命力的代表。

到了1981年的大阪世界杯,中国女排将这样的力量发挥地淋漓尽致,她们是赛场中的“铿锵玫瑰”,凭借着过人的力量和精神闪耀全城。

而第三个节点,则是北京奥运会的小组赛,这是一个转折点,郎平出任的是美国队的教练,和中国队的教练(黄渤)成为了对手,这一代人的坚持和挣扎让人动容。

对于郎平来说,她内心希望“中国队赢”,然而,直到美国女排却是自己的职责之一,这也是她最为纠结的一次。

直到了5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郎平再次执教中国女排,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她带领的队伍所向披靡,焕然一新,终于在里约奥运会,打败了排名第一的巴西队,获得了最后的金牌。

现场,五星红旗飘扬,熟悉的国歌响起,观众和女排姑娘们的心一样,是自豪和骄傲的。

这部电影是体育题材,然而,导演并没有停留于煽情中,

而是极度节制而深沉的,这是最好的一点。

陈可辛导演用自己最为擅长的“讲故事”和“摆事实”

陈述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女排历程。

没有过度煽情,只有对于体育精神的新思考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传递。

02,巩俐精彩演绎获“铁榔头”点赞

这部剧的主角是巩俐,她用自己精湛的演技为让郎平这个银幕形象更为生动。

饰演现实中的女排教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巩俐本人当初在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毕竟只要有一丝的不对,观众们马上就能够“察觉”出来。

而巩俐的演技感动了很多观众,就连“铁榔头”郎平本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觉得非常像,好演员就是不一样。”

巩俐的表现是较为克制的。

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变化。

她对姑娘们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苦过来的”。

也许年轻的观众很难理解这一句话,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年观众来说,都是很有共鸣的。

在上世纪物质并不宽裕的年代,很多人想要成功,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对于女排姑娘们何尝不是一样呢?

每年超越身体极限的训练,心理上的压力,都成为了她们奋起的动力。

正是因为“苦过来”的,所以更清楚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重担。

巩俐的形象演绎,为女排精神们注入了新的生命和理解。

03,结语

不管是剧情结构,节奏把控还是人物塑造等各方面来讲,这都是一部诚意十足的作品。

女排队员们,形神兼备,一往无前,隔着银幕都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冲击和精神,在焦灼而激烈的赛场中,她们飒爽英姿,为了国家争光,为了体育精神而奋斗。

与其说电影是还原30多年的女排赛制,不

如说通过这样的赛制来传递一种感动和收获。

不管是比赛的紧张和刺激,还是人物内心活动和成长故事,都足以让观众感动。

这样的一部电影,值得观众们走进电影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