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誕生,似乎都要經歷一番波折。

原本定於春節上映的電影《奪冠》因爲不可抗力,延緩到了國慶節,後又提檔到了9月25號。

正所謂好片不怕等,歷經8個月的等待,《奪冠》這部電影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一上映就收到了來自各個網站的好評。

截止到發稿之日,這部電影上映了15天,收穫了6.49億的票房成績,即使是在國慶檔“神仙打架”的競爭中,它仍然有着自己獨有的魅力——

觀衆們在電影院目睹女排姑娘們的風采,喚起一段溫馨而充滿力量的全民回憶。

01,30多年的跨度

對於很多北上的香港導演來說,陳可辛都是獨樹一幟的導演之一。

他炮製了很多經典作品,比如《親愛的》《中國合夥人》等,也是爲數不多的商業價值和電影藝術效應的導演。

《奪冠》這部電影是他的得意之作,電影以郎平作爲主角,再現了亟待女排們的奮鬥故事。

從1979年到2016年,將近40年的跨度,讓這段故事跌宕而起伏。

電影一共分爲四個故事和節點。

第一段故事,是1980年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隊,雖然這一場戰爭,女排負了,然而,

她們迎難而上,毫不退縮的精神已經感動了很多人,成爲了最具拼搏和具有生命力的代表。

到了1981年的大阪世界盃,中國女排將這樣的力量發揮地淋漓盡致,她們是賽場中的“鏗鏘玫瑰”,憑藉着過人的力量和精神閃耀全城。

而第三個節點,則是北京奧運會的小組賽,這是一個轉折點,郎平出任的是美國隊的教練,和中國隊的教練(黃渤)成爲了對手,這一代人的堅持和掙扎讓人動容。

對於郎平來說,她內心希望“中國隊贏”,然而,直到美國女排卻是自己的職責之一,這也是她最爲糾結的一次。

直到了5年之後,也就是2013年,郎平再次執教中國女排,開啓了全新的篇章,她帶領的隊伍所向披靡,煥然一新,終於在里約奧運會,打敗了排名第一的巴西隊,獲得了最後的金牌。

現場,五星紅旗飄揚,熟悉的國歌響起,觀衆和女排姑娘們的心一樣,是自豪和驕傲的。

這部電影是體育題材,然而,導演並沒有停留於煽情中,

而是極度節制而深沉的,這是最好的一點。

陳可辛導演用自己最爲擅長的“講故事”和“擺事實”

陳述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女排歷程。

沒有過度煽情,只有對於體育精神的新思考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傳遞。

02,鞏俐精彩演繹獲“鐵榔頭”點贊

這部劇的主角是鞏俐,她用自己精湛的演技爲讓郎平這個銀幕形象更爲生動。

飾演現實中的女排教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鞏俐本人當初在接到這個角色的時候,也是有很大的壓力的,畢竟只要有一絲的不對,觀衆們馬上就能夠“察覺”出來。

而鞏俐的演技感動了很多觀衆,就連“鐵榔頭”郎平本人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我覺得非常像,好演員就是不一樣。”

鞏俐的表現是較爲剋制的。

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傳遞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變化。

她對姑娘們說“我們這一代人是苦過來的”。

也許年輕的觀衆很難理解這一句話,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中年觀衆來說,都是很有共鳴的。

在上世紀物質並不寬裕的年代,很多人想要成功,必須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對於女排姑娘們何嘗不是一樣呢?

每年超越身體極限的訓練,心理上的壓力,都成爲了她們奮起的動力。

正是因爲“苦過來”的,所以更清楚身上肩負的責任和重擔。

鞏俐的形象演繹,爲女排精神們注入了新的生命和理解。

03,結語

不管是劇情結構,節奏把控還是人物塑造等各方面來講,這都是一部誠意十足的作品。

女排隊員們,形神兼備,一往無前,隔着銀幕都能夠感受到這樣的衝擊和精神,在焦灼而激烈的賽場中,她們颯爽英姿,爲了國家爭光,爲了體育精神而奮鬥。

與其說電影是還原30多年的女排賽制,不

如說通過這樣的賽制來傳遞一種感動和收穫。

不管是比賽的緊張和刺激,還是人物內心活動和成長故事,都足以讓觀衆感動。

這樣的一部電影,值得觀衆們走進電影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