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大學專業和就業

衆所周知的原因,2020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面臨空前的嚴峻局勢。自然而然,2021年的就業形勢依舊很難,至少不會有大的改觀。

那麼,對於大學畢業生本人,還有家庭和家長,我們該如何看待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社會各界又該如何找到應對辦法?

在當前就業處於異常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高校畢業生會表現得無所適從,要面對來自父母的期望、社會的認可、同齡人的壓力等,對自身的前途過於擔心,產生焦慮迷茫的心理。

國內高校招生和畢業人數

有人這麼總結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困境:進入職場沒有規劃,又不懂向別人尋求幫助,工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提升;急於求成,雖然擁有很大的工作熱情,但是工作不得章法,事倍功半;面對就業中的種種困難憂心忡忡,缺乏正確處理壓力的能力。

而就這10多年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在畢業時除了參加工作之外,還多了一個規模可觀的羣體——考研黨。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選擇暫不就業,而是繼續學習,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但是隨着考研熱現象的不斷髮酵,人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許多學生考研更多是出於盲目從衆和逃避就業的心理,考研目的過於功利,備考過程模式化,缺乏學術探索精神等問題大量存在,考研也因此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

還有一種情況——“慢就業”,指的就是一些大學生在畢業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學習深造,而是待就業,慢慢規劃未來道路的現象。據統計,我國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即工作”模式成爲“慢就業族”。“慢就業”的大學生通常面臨的生活壓力不大,父母思想觀念比較開明,不會因爲孩子不工作而感到着急焦慮,反而會支持孩子進修、遊學、考察就業市場或者暫時放鬆。

很顯然,“慢就業”現象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既有個人、家庭的原因,也有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可以反映出當代大學生選擇職業時變得更加理性、成熟,不將就、不甘於平庸。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畢業生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存在依賴父母和消極等待的心理。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慢就業”。

面對畢業生就業困難,畢業生本人和家長要做到的是不要太着急,尤其是不要過於焦慮。好的應對辦法就是:一時半會沒有找到好的工作,先實習也是可行的;也可以先找到一份臨時的工作,邊上班邊重新物色好的工作崗位;如果有進一步深造的需求,可以一邊複習考研,一邊委託親朋好友找工作。

而對於社會和高校來說,對學生就業能力的教育必須跟上去。

在未來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環節中,高校教師和管理者需從學生入學階段就將有關職業能力的知識技能滲透給學生,幫助他們明確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以此解決學生在校期間虛度光陰等問題,讓他們能以更好的姿態、狀態應對各種就業問題,助力所有本專科院校畢業生的成長和發展。

比如,在學生入學階段,學校、教師就應爲學生組織專業宣講、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也將學生從初入所有本專科院校的迷茫中“拯救”出來,爲後續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再比如,在大學二年級階段,教師應在學生進一步瞭解所學專業的基礎上,爲學生加設更多“理論+實踐”課程,使學生能夠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不斷強化自身專業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修正未來就業、步入社會的方向,使其能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堅定不移地走強化自身的道路,爲即將迎來的“就業”奠定基礎。

辦法總是能想出來的,避免過於焦慮,畢業生和家長從容面對難題,一定能夠找到好的出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