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剛過半,新一輪的升學週期又開始了。明年的幼升小繼續實施“公民同招,民辦搖號”的新政策,家長們的擇校“熱情”依然高漲,並再次把目光瞄準了“學區房”。

我在微博做了一項調查:家長們會提前爲孩子購買學區房,握緊名校“入場券”嗎?

調查顯示:

46%家長: 想購買學區房,以保障孩子進入好學校;

36%家長:想買卻買不起學區房,因爲房價太高;

16%家長:不主張或覺得沒必要購買學區房,因爲普通學校裏也有優秀的老師和學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無論購房能力如何,絕大多數家庭都想爲孩子準備一套學區房,讀一所好學校。

朋友小岑就是46%家長的其中之一。

小岑的女兒琪琪,聰明伶俐,小岑對她給予高期待,對於擇校也做了相當多的準備,比如提前報名輔導班,重點科目強化訓練等等。但不曾想,政策的變化,打亂了一家人的擇校節奏。小岑家對口的學校雖不是一流公辦,但軟硬條件還不錯;如果報名優質的民辦學校卻沒有搖中,就要面臨被統籌的風險,進退兩難。小岑非常懊悔,沒給孩子提前備下一所重點小學的學區房,以應對政策的變化。

同步,我也在微信社羣發起調查,詢問家長們會不會購學區房、擇名校?我選取了幾位家長的留言:

01

必須買:寧做“鳳尾”不當“雞頭”。

@卓*:

我在普通學校當老師,毅然決然買了學區房送自己家孩子去了名校。因爲看到了普通學校和名校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首先是家長對於教育的態度,其次是教育資源的分配,最後是學生羣體的素質。我的觀點:寧做鳳尾不當雞頭。

劃重點:名校名師,優秀校友

02

有經濟能力能買就買吧:名校重要,進不了名校就進名班。

@*美**:

孩子進重點小學和片區小學都在家長的意識和能力,重點有重點的優勢,無論師資力量還是學校的未來眼光都是不一樣的。但即使是重點小學的老師,素養和水平也是有高低,這還是回到了家長的能力問題了;片區內一般的學校也是有好老師的,大家也得擠着頭拼能力進好班。

小學階段,我個人覺得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比暫時的滿分重要,它會讓孩子走得更遠。家長耐心陪伴,把好的學習方法教給孩子,不橫向比較,給孩子努力拼搏向上的引導,即使孩子在文化課上暫時不行,但以後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也是令人欣慰的。

劃重點:學習習慣,學習態度

03

視家庭情況決定要不要買:學生的優秀,取決於多方面因素。

@慧*:

我個人經驗分享一下,擇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優勢。當然重點學校在實資力、教學系統、優教老師的素質和能力方面遠遠高於普通學校。

但我認爲,學生之所以優秀,來源於多方的培養和個人的努力:

第一,有遠見、耐心、智慧的父母(優質家庭環境和學習氛圍環境);

第二,孩子本身有着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內驅力>外界干擾因素(定心定位);

第三,實資力更好的學校(學習氣氛濃厚);

第四,第三方力量(智慧的雙眼發現他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從而激發自己的動力)。

劃重點:家庭教育,內驅力

04

不主張必須買:名校也有名校的煩惱,校外的人想進來,校內的人也許想出來。

@dan*:

我孩子不是擇校,屬於本市最好學校的子校。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可名校有名校煩惱,老師牛氣的也有,也有教學方法好的,作業很多。老師要求家長檢查作業,檢查錯了,就被私信批評。有的教職工因爲孩子難以適應小學節奏,直接離職了,給孩子也換了學校。

劃重點:難適應,作業多

以上微博和微信調查,反映了家長們面對擇校問題的真實心態。

名校能否滿足家長的高期待?

家長熱衷名校,將名校和分數劃等號,對孩子的未來充滿高期待。但名校能否滿足你的期待呢?

名校讓部分學生嚐到成爲弱者的失望

在目前教育資源有限的大環境下,孩子們面臨着不同程度的學業競爭。而名校裏不乏優秀又努力的孩子一同競技,這對孩子的抗壓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在競爭的壓力下,有的孩子不堪重負,逃避功課,離家出走,甚至輕生。近年,常有媒體報道學生因厭學跳樓事件,給家長和社會敲響警鐘。

一個能勝出的學生往往以平衡的心態來管理學習與休息、夢想與現實,並能做好取長補短的自我安排。

名校對學生的主動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個別人家的 “優等生”與一個自己家的“差生”之間的區別,存在的不僅僅是成績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自控力、內驅力和高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差別。

軒軒是個調皮可愛的小男孩,被一所寄宿制名校錄取了。媽媽也非常放心將孩子交給學校,覺得自家孩子聰明,完全能應付緊張的學習生活。

誰料半個學期剛過,媽媽已多次接到學校的“溝通”電話。離開了家長的懷抱,軒軒的很多問題暴露了出來:雖然小腦瓜比較靈活,但學習上遇到困難就逃避;上課專注力不夠,還喜歡去打擾別的孩子;喫飯挑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由於經常受到老師批評和同學的排斥,軒軒變得沉默寡言,不自信。

名校是對家庭經濟、家長時間投入的考量

公辦名校雖然學費不高,但要以對口學區爲前提。民辦名校的學費、住宿費、活動費等,對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經濟賬就先不一一計算了。

同時,有些名校對家長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比如會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部分管理,或者參與組織策劃學校的部分活動等等。

名校光環耀眼,但不足也明顯

名校並不完美,多數體制內名校仍以應試教育爲主,以提高成績和升學率作爲目標;有些民辦學校位置偏遠,上下學路上所需時間較長;名校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無形之中助長了孩子間的攀比。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資源?

有位爸爸翻然悔悟:“用健康換成績,不值得啊!

他懊悔當初費盡力氣讓孩子就讀超出能力範圍的名校,作業量大,難度大。孩子迫於老師和周圍同學的壓力,堅持完成作業才肯睡覺。雖然成績有所提高,但孩子長期睡眠不足,身心越來越差。這位家長正在尋找普通的公辦學校,準備安排孩子轉學。

所以,選學校也和買東西的道理其實是相似的,只選對的,而不執着於選貴的。選對適合孩子的學校,勝過萬衆叫好的名校。

我的建議:

最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觀察孩子平時的優勢能力,以優勢能力來匹配學校。這樣孩子被錄取的概率就會大增,而且入學後孩子也更能適應,因爲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優勢位置。

但以上這些的前提是,把握和制定教育大方向,先做長遠規劃。無論選公辦還是選民辦,家長都要綜合考量:

你的家庭是希望孩子接受雙語教育,還是傳統的公辦教育;

你的家庭是希望以孩子的興趣特長來選擇合適的教育環境,還是希望孩子以學科教育爲主,打拼重點學校;

你的家庭希望孩子高中或大學是準備在國內讀,還是出國讀。

這些都需要做好長遠規劃,因爲一旦定了大方向,擇校的維度就可能會隨之發生改變。即使在孩子的幼年,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還沒有深度的瞭解和把握時,至少可以敞開思維,儘可能地去接觸和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機會,多關注國家對於教育頒佈的新發展方向。

“內卷”新鮮事

現在各處都在說“內卷”,其本質是一羣人爭奪有限的資源,當資源不變,加入的人變多了,那每個人都需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在資源爭奪中分一杯羹。

當我們無法預知並且左右孩子的未來時,只能拼命“雞娃”,讓他們學奧數,學英語,重複刷題,機械記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擠進名校。

但有一些爲孩子教育做了長遠規劃的家長,非常清楚孩子未來在中、高考時將面臨的壓力,所以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閱讀能力、語言表達,以及社交能力等。

打好心理預防針,

做好多套擇校方案

擇校一定不會事事如人意,因爲衆人眼裏的好學校不只你想送孩子去,大部分家長都想送孩子去。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盡最大努力爲孩子創造優良的教育機會,同時做好幾套擇校的預備方案,避免自己陷於害怕和焦慮的泥坑裏不能自拔。

1.如果對口公辦學校相對一般,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較強,那不妨選擇口碑較好的民辦嘗試一下,有了目標早做準備。但是,在填報民辦學校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確保家校目標一致,才能攜手護航孩子的學習生活。

2.如果對口公辦學校相對不是太好,而家長的理念是希望孩子有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孩子也沒有就讀民辦的強烈意願,倒不太建議盲目去填報壓力相對較大的民辦學校。

3.如果對口公辦學校相對還不錯,填報民辦也不一定成功,不妨定心爲小學階段做準備了。多做親子閱讀,鼓勵孩子發展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等。

4.如果對口公辦學校相對很好,但因爲待錄取的人數太多,自家在位次上來看比較靠後,被錄取的希望不大,那麼家人可以商議一下,是否填報民辦搖號試一試,說不定機會就降臨了。

兩點提醒給家長:

1.接受不盡如人意的現狀,鼓勵孩子長跑:我們和孩子都要樹立終生學習的志向,把閱讀、探索、不斷超越自我看作生活中快樂的事。

2.做合格的父母,重視家庭教育:家長心態放輕鬆一點,引導孩子正面地看待考試和競爭,並坦然接受努力後的結果;耐心多一點,多陪伴、溝通,把話語權交給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