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黄南州全面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引育用留励”五大核心要素,在全州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156”人才发展思路,科学谋划今后5年全州人才工作发展的总体路线,以扩大政策集成叠加优势,强化创新指引,打造聚才引智新高地。

聚焦一个总体目标,精心擘画人才发展宏伟蓝图。总体目标以“十四五”发展规划精准落脚,以全省人才强省“加力升级”“落地见效”的实践路径高度引领,坚决落实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的要求,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构建人才创新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体系。明确到2025年,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推动形成有利于人才加快聚集的引进机制、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育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才尽其用的管理服务机制、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与黄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系统完整、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全州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素质显著提升、人才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黄南逐步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成长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健全五大发展机制,全力提升人才发展活力效能。一是围绕科学引才需求,健全更加有利于人才加快聚集的引进机制。立足于深化“人才强州”战略落地落实的迫切需要,切实解决人才引进难、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实施创新黄南、优储黄南、智汇黄南三大引才计划。围绕我州有机畜牧业、生态保护、中藏药材、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每年引进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引领型”企业家、高端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对新申报入选和引进的各类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高额创新创业资助和安家费。二是围绕高效育才需求,健全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育机制。将人才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以提思想、提能力、提素质为主要抓手,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的思想活力。实施“青蓝工程、乡土人才、技能人才”三大培育行动。对自主创新创业经营稳定且成效明显的黄南籍大中专毕业生给予政策补助上的大力倾斜。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培养农牧区实用人才。引导企业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落实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评价和激励政策措施。三是围绕精准用才需求,健全更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支持人才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打通政企、事企流动通道,通过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绿色通道”引进等渠道,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全州人才按照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和乡土人才(A、B、C、D)四大类进行评价认定,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坚持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人才评价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四是围绕优惠留才需求,健全更加有利于才尽其用的管理服务机制。按照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建立州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落实用人主体在人员配备、岗位设置、职务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揽子落实解决引进人才薪酬、落户、社会保障、配偶安置、子女上学、创新创业支持、奖励激励、政治待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五是围绕普惠励才需求,健全更加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以满足人才所需,让人才安心立业为导向,加大安居保障力度,多元筹集、多点布局州、市县、乡镇人才公寓,保障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州人才公寓,实行安家补贴政策,妥善解决配偶安置。加强医疗保健服务,完善交通出行和休闲旅游服务。每年组织高层次人才休假疗养一次,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省、州指定三甲医院预约就诊、专员陪同、专家诊疗的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可享受州内相应级别医疗待遇。

完善六大保障措施,高位打造人才发展优质环境。一是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发挥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实行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进一步配齐配强州市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强化人才工作专业化建设。二是改进人才工作考核办法。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注重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投入强度、人才数量结构、人才发展环境等指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资金投入机制,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本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州、市县两级政府要确保人才发展专项经费投入到位,并保持动态增长机制。四是加强人才和用人单位诚信建设。完善人才和用人单位约束机制,维护人才工作秩序,严格失信行为管理,探索建立人才和用人单位失信“黑名单”,加强失信行为信息归集共享,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行为联合处置力度。五是坚持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领。发挥党委、政府的思想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导。加大对人才政策、优秀人才事迹、人才工作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六是推动人才工作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协同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