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到一个词牌名,都只会想起一些古代经典词作。比如提到《江城子》,会想到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提到《虞美人》,会想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提到《青玉案》,会想到辛弃疾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但有一个词牌除外,提到它我们想到的是一位现代词人。这个词牌叫《沁园春》,提到它我们想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它的作者是伟人。

伟人几十年前写的这首词,让《沁园春》这个词牌火了起来,这是在这个词牌下写过作品的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都没办到的事。此词已于多年前就入选了课本,成为了中学生必读、必背的作品。很多人毕业多年后,仍会背诵全文。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对于这首词里的很多字句,很多人似乎并没有理解透彻。这一点,从诗词大会的一道题上就看得出来。题目如下:

伟人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A选项,折腰的意思是为之倾倒。这样一道题,百人团共有35人答错。当时主持人董卿看到这样一个错误率都觉得不太敢相信,她表示:“35人,有点儿超乎想象”。而在一旁的导师蒙曼在解析完后,也表示:不应该错。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实联系词的上下句,咱们其实首先就能排除掉第三个选项“屈身于人”。这首词本身写得如此大气磅礴,充满了英雄气概,自然不会是这个意思。很多选手会选这个选项,是因为想到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古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以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但事实上,折腰这个词和很多汉语词汇一样,有多种意思,这样理解与上下文显然不搭。

在这35位答错的选手里,多数人选的是“舍生取义”这一点。从意义上来看,这样理解似乎没什么错。但“折腰”这个词从古至今就没有过这个意思。咱们不能看到有一个折字,又有一个腰字,就望文生义地认为这是舍生取义了。

事实上,折腰这个词最早出自《晋书·陶潜传》,当时的意思是:屈身事奉,取的是陶渊明的典故。后来到了元、明、清,则引申出了弯腰行礼、指鞠躬礼等意思,这时候这个词是已经是正面的词汇了。

比如明文人宋濂的经典写景文《虎跑泉铭》中,就写道:“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写的就是游人为向山水弯腰行礼。在他这篇文章中“折腰”二字,就已经有了为之倾倒的意思了。

了解了以上内容,大家就能明白“折腰”二字的意思了。伟人写的这首词,前一句用“多娇”来形容江山,已经是颇有新意了;后一句再用“折腰”二字,一笔道出英雄对江山的喜爱,更是用字相当精准。通读整首词,用“字字珠玑”来形容它,一点儿也不夸张。

蒙曼老师在点评这首词时之所以说,这道题不应该错,原因有二:首先这首词的经典程度,完全不亚于多数古典诗词,这么经典的词作咱们自然该理解得透彻,不应该只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层面;其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种说法是伟人首创的,独一无二,词中体现的英雄式情怀,是我们该铭记的。这样一道题错了35人,或许我们在读诗词时真的该反思一样,我们真的读懂了吗?如果这道题让大家做,能选对吗?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