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老人“慢性子”更易健康長壽,的確有一定科學依據。

起牀慢:更不易觸發心腦血管事件

深夜熟睡時,代謝低,血流相對緩慢,如果早晨起牀時突然起身,容易引起大腦供血不足,或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容易引發心腦血管事件。

建議

慢慢起牀更健康,起牀前,先在牀上閉目養神5分鐘,伸伸懶腰,搓搓腳心,用手做個乾洗臉,再慢慢起牀。

喫得慢:更不易發胖

喫飯快的人,很容易喫多,在大腦飽食中樞發出停止信號時,已經喫了太多。這樣不僅容易發胖,而且還有點傷胃。最好慢點,再慢點。

建議

喫東西時,最好咀嚼30秒再嚥下。飯菜上了桌,冷溫再動筷。接着慢喫菜,細嚥菜味香。八成飽放筷,準會身體好。

喝水慢:更不易加重消化系統負擔

當人感到口渴時,機體已經處於輕度脫水狀態,血容量開始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功能已經受到影響。

此時,如果一下子猛喝大量水,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負擔突然加重,身體來不及適應,很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大腦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嚴重時可能誘發心衰、腦卒中等不良後果。

建議

喝水最好是少量多次,不要一次猛喝。把喝水的量平均分配到一天中多個時間段。

說話慢:更不易刺激神經、血壓、心臟

語速太快,易使老人情緒激動、緊張,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管收縮,引發或加重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建議

慢一點,平和一點,說話速度慢一點,對老人身體有好處。

運動慢:更少運動損傷

平時鍛鍊少,猛然去跑步,反而更傷身,可以先從緩慢的運動開始,比如打太極拳,更輕緩,更安全,強度也更好掌握。還要注意運動前熱身,運動後拉伸,更少地減少運動損傷。

建議

對老人來說,更是要減少劇烈活動,最好選擇舒緩的運動,這樣對身體的負擔小,還能循序漸進地增強身體抗病能力。

脾氣慢:不易誘發心臟病

脾氣急躁,對什麼事情都風風火火,一個人要維持這種“戰鬥”狀態,他的體內要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如果沒有恰當疏導宣泄,很容易焦慮,引發心理或者身體上的不適。對於本身就有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人,更可能引發意外。

建議

脾氣慢一點,少生氣,少焦躁,及時對情緒進行調整,培養“慢心態”,纔是老人應該有的最佳狀態。

看到沒,

慢一點,

長壽離你更近哦!

來源 |未央健康

【免責聲明:本平臺部分文章來源或改編自其它互聯網及其公衆平臺,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讓更多人獲取健康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犯原創版權或權益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