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大码女装领域证明自己的带货能力之前,杨天真先带火了切胃手术。而在一轮又一轮关于切胃的讨论之后,我们想去讲述一些与切胃有关的、但却并不被大众所了解的事——

例如,医生群体也是肥胖的重灾区;例如,当胖到一定程度后,几乎没有可能自然减肥;例如,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相当,但在选择切胃的人中,女性的比例高达70%,而越来越多体重未超标的女孩想要去切胃……

文|吕蓓卡

编辑|金石

1

肥胖是一种病,因胖致死人数超过肺癌

今年5月,身高1米65、体重240斤的小鱼去做了切胃手术,当时,她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信息并不是很多。3个月后,知名娱乐经纪人杨天真通过一则视频表示,因为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她决定去做切胃手术。

杨天真的手术做完之后,小鱼再去搜切胃,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多了很多分享和视频,满屏的杨天真同款。

对于这一点,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张能维深有体会。杨天真宣布切胃之后,这位临床经验超过20年的胃肠外科医生,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名人效应——公众的讨论多了,媒体的报道多了,来询问的患者也多了,一些做减重手术的医生,都在抖音上变成了大咖。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们每年都上电视台宣传切胃,但效果并不如意,一次宣讲只能带来零星的几个患者。

患者——这是医学上对于肥胖人群的定义。

BMI,又称体重指数,计算方法为: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人群的建议,BMI值大于27.5即可被定义为肥胖。以1米70的身高为例,若体重超过160斤,即为肥胖。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6年后,中国也将肥胖列入疾病序列。

简单来说,胖并不只是胖,而是一种疾病,如果BMI大于27.5,即可被称为患者或病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否则肥胖会令身体的代谢系统紊乱,引发糖尿病、高血压、淋巴水肿、胰腺癌、心脑血管疾病等——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至少280万人因胖致死,而癌症中致死率最高的肺癌,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数不超过200万。

如何治疗肥胖?以切胃为代表的减重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按照《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的标准,当BMI超过27.5,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两项代谢综合征,或者BMI超过32.5,便推荐用手术的方式减。在张能维看来,如果BMI超过32.5且不及时干预,即便现在没有引发糖尿病或高血压,未来也是早晚的事。

只是,在大众的认知里,肥胖并没有被当作是一种疾病看待。若不是有朋友去医院做胆囊手术时,发现了隔壁科室在做减重手术,小鱼也并不清楚自己其实是一名肥胖患者,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尽管没有糖尿病,但小鱼的BMI已经超过40,属于病态肥胖(Ⅲ度肥胖)。因为胖,她的身体已经开始坏掉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让她晚上经常会被憋醒,只能坐着睡,而体检结果显示,她已经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的症状,身体的一些部位,也出现了黑棘皮症——一种肥胖引起的皮肤病。

她讯速地做出了决定,手术前一晚,医生告诉她,做完手术后,如果顺利,她将会减去多余体重的70%——这让她充满了期待,只要可以瘦,哪怕把我整个胃都摘掉,我也不介意。

杨天真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图源网络

2

这个胃,到底怎么切?

杨天真同款切胃手术,学名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是一个技术上并不复杂的微创手术——只需要在患者的肚子上切开三四个食指那么大的孔,将手术器械伸进体内,将患者一部分的胃切除,只留下一个香蕉一样细长的胃通道,容量大约为100ml左右,让食物从此在胃里只能是匆匆过客。

但这种手术方式的诞生,却是一次无心插柳。

人类对肥胖的医学干预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欧美,战后经济恢复,肥胖问题逐渐被重视。为了强制胖人减肥,早期的干预方式非常直接且显性,例如用下颌关节固定的方式,物理性地管住嘴。后来,医学界通过对身体结构的探索,决定先从肠道入手,但尝试了各种改造之后,效果并不理想,随后,胃才变成了主角。

在这个阶段,早期尝试过的方法有在胃部放一个水球,或者用束带将胃捆扎起来,后来,胃旁路术诞生——具体的手术方式是将胃部的上端和小肠连接起来,改变食物在消化道的流通途径,将大部分的胃被空置起来。因为只保留15-25ml的胃容量,这种手术对病人术后的食量控制非常严苛,因此,减重效果也非常明显,今年刚刚去世的球王马拉多纳就曾在2005年时通过胃旁路术减掉了近60斤的体重。

但由于胃旁路手术要进行两次切割、三次缝合,而重度肥胖患者的内脏中充满了脂肪,多个缝合口极易感染,因此有医生便想到先切掉患者的一部分胃,等体重减去一些、内脏脂肪减少后,再做胃旁路手术。

切胃手术就此诞生,而这个原本只是为了另一项手术而进行的准备,却变成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很多患者切完胃之后,控制体重的效果很好,已经没有必要再做胃旁路术。再加上切胃的手术技术难度更低,因此,在随后十几年的发展中,它逐渐超越胃旁路术,成为减重手术的主流。如今,除了一些重度糖尿病患者需要做胃旁路手术,超过60%的肥胖患者进行的减重手术,都是切胃。

图源网络

3

中国人胖起来的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的配胖人数,也是世界第一

张能维第一次听说减重手术,是在2000年。当时,肥胖症诊疗领域专家郑成竹教授在内地完成了第一例胃束带手术。听到这个消息后,张能维的第一反应是,做手术减肥,没活干了吗?

两年后,生产胃束带的强生公司想来中国做推广,找到郑成竹,想出资让他组建一个10人的团队去新加坡培训。郑成竹找到已是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的张能维,为了说服他,郑成竹用了一种迂回的话术,跟他说,别人摸索前进不了,而他能玩起来,以后也算是多一门技能。

张能维同意了,从此开始关注减肥。很快,他的认知被颠覆了——原来,国内的胖人居然这么多。那时,他和郑成竹两个人经常在喝完酒后,坐在酒店的大厅里对着过往的人群,猜对方的BMI,如果碰上是小伙子,他还会去跟对方核实一下,发现误差基本都在2以内。

2002年,当时在美国,每年的减重手术量已有7万。而在国内,张能维培训回来后找患者,非常难找,对方根本不接受,大家对肥胖的观念还停留在有福上。

张能维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他出门诊,遇到的都是胃穿孔、胃溃疡、肠梗阻的病人,很多消化道疾病都是因为营养不良,或者饮食不卫生,当时见到个胖子来都很新鲜。

天坛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白日星也有类似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他还在读大学,同学们中最常见的病是胃溃疡、痢疾、蛔虫病。后来,医疗技术进步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消化道疾病都慢慢消失了。2004年,他来到天坛医院普外科的肠胃外科任职,常见病变成了胆囊结石、结肠癌,这些很多都与高脂高蛋白的饮食有关。

也正是在这一年,白日星第一次在文献里看到了减重手术,当时觉得不以为然,因为工作后发福很正常。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照全家福,都会选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因为刚过完春节,大家吃得胖乎乎,照出来好看。

2006年,为了研究糖尿病,白日星重新开始研究减重手术,他才慢慢注意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胖人,坐地铁或者走在商场里,总能遇到几个二三百斤的。有一次坐飞机去包头,一路上遇到至少四个三百斤的肥胖患者,他在想,这飞机能坐得了吗?

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盛,中国人用世界第一的速度胖了起来——根据科技部与卫生部联合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1992年,中国的肥胖人群数量不足3000万,十年后的2002年,这一数字变成了6000万,而在2012年,6000万又变成了1.2亿。

有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14年,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从63.5cm增加到了85.6cm,粗了1/3。而据柳叶刀在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群体绝对数已经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在日常的工作中,白日星遇到过有的极度肥胖患者坐在他面前,正说着话就倒下睡着了,这种情况甚至会发生猝死。他解释道。

而中国人的配胖类型,也蕴藏着更大的风险——比起欧美人的脂肪更多地堆积在大腿和屁股上,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大肚子,这也叫向心性肥胖,脂肪都堆积在肚子上,挤压着内脏,这类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提高30%-50%。而这种类型的肥胖也很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疾病都会造成血管的损害,一旦血管破裂或堵塞,便会危及生命。而糖尿病造成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失明、尿毒症、脚部截肢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

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1.14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3,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柳叶刀也将肥胖和空气污染、吸烟率高并列为危害中国人健康的定时炸弹。

同样是在2013年,天坛医院正式批准袖状胃切除术作为独立术式应用于临床。一次,一位370斤的患者来住院,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晃,白日星才意识到,当时医院的病床只能承重300斤,从那之后,他把科室的病床都换了,新病床的承重数量为——800斤。

中国肥胖人群数量,世界第一

4

胖到一定程度,自然减肥几乎不可能

尽管肥胖人群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但在中国,选择减重手术的人数却远远低于美国——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5万人通过减重手术的方式干预肥胖,而在中国,2019年,全国的减重手术数量总和为1.17万例。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切胃手术之前,小鱼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母亲甚至以断绝母女关系要挟。父亲得知后,也告诉她,你胖总比身体坏掉好吧,宁愿她做抽脂手术。

即便是在医院内,其他科室对于减重手术的了解也有限。2012年,中日友好医院被批准可以进行减重手术,该院减重中心副主任医师孟凡强回忆道,当时,在医院里,他经常听到营养科的大夫对患者说,再不好好用你的营养餐,严格遵守管住嘴,将来就只能做手术了。在他听来,这会让患者对减重手术产生很不好的印象,就像不好好学习,就去种地。

而社会审美中对于肥胖的歧视和污名化,也会令很多患者在接受减重手术时,需要面对一种更强的病耻感,好像他们都是因为懒惰,而采取不负责任的方式。

杨天真多次强调自己做切胃手术是为了治疗糖尿病,但网络上依然充斥着骂声,说她极端,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

作为临床医生,白日星能清晰地感觉到这种耻感。一些患者做完手术,原本需要术后复查,但他们只会在自己不舒服的时候问两句,之后就彻底消失了,这种病耻感也让减重手术的推广变得更加艰难。

今年3月,全球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在《自然医学》上联合发布了一份国际共识声明,呼吁停止肥胖歧视。该声明指出,很多人将肥胖和超重原因归咎于个人的懒惰和暴食——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误区,因为,这种偏见是基于一种体重完全受个人意识控制的假设,认为肥胖问题可以通过自愿少吃和多运动来完全克服,但这和过去几十年的生物学和临床证据并不一致。

这份声明表示,根据生物学和临床证据,一些可能造成肥胖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以食品添加剂为代表的食源性因素、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不整、心理压力、内分泌干扰物,药物以及一些和激素分泌有关的疾病等。

此外,作为一种疾病,肥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当胖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减肥几乎不可能。

在决定切胃之前,小鱼也尝试过很多控制饮食的方法,甚至有一段时间一天只吃一口东西,结果是身体被饿出了问题,体重却没有减掉多少。

2019年,英国公布了一项关于肥胖的最新研究结果,该研究在过去10年内跟踪了约28万人之后,研究者发现,BMI在30-35之间的肥胖人群,男性在一年内使自己的体重恢复正常的比例为1/210,女性则为1/124。而BMI40的严重肥胖患者中,每1290名男性中只有一位可以自然减肥成功,女性的相应比例则为1/677。

此外,即便在只是成功减重5%的人中,2年内出现反弹的有一半,5年内体重反弹的比例达到了73%。

对绝大多数肥胖者来说,以锻炼和控制饮食为主的自然减肥手段,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当身体长期维持一个体重,代谢机制会形成一种惯性,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减少,这种惯性便会想办法维持住原有的体重水平,例如制造饥饿感,或增加脂肪合成等。

切胃手术的作用则在于,当胃的2/3,甚至3/4被切掉后,不仅食量变小,身体代谢机制的惯性被打破,分泌胃饥饿素等激素的细胞也随之减少,胃饥饿素的分泌变少后,人便不容易感觉到饿,而激素的改变也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

白日星说,对于符合减重手术标准的患者,目前,临床上也有一些口服药或针剂,但这些方法的效果都无法长期维持,减重手术是唯一长期最有效的减重方法。

孟凡强认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减重手术应该是解决肥胖的重要手段,应该是一种安慰而不是耻辱,就是再不行,我还有手术,还能救你。

图源电影《瘦身男女》

5

医生,也是肥胖的高发人群

关于过劳肥,张能维表示,过劳和肥的确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过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剥夺了现代人社交和娱乐的时间,出去谈恋爱、打球的时间也没有,只好用吃来解压。而高强度的工作则会让身体一直处于高消耗的状态,更容易饥饿,就需要补充更多的热量。

而在过劳肥的人群中,医生群体也是重要的成员。

这两年,越来越多本院的医生和护士来找孟凡强做减重手术。医生和护士是肥胖的重灾区。孟凡强说。尤其是外科医生,工作强度更大,他经常看到同事在做完手术后吃一顿补一下,大家都觉得好好吃一顿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在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他讲话时,通常用1/3的时间讲专业,剩余时间都用来讲肥胖。很多时候,他站在台上看下面的同行,体重没几个好的。

孟凡强自己的体重也曾达到过200斤,由于BMI并没有超过32.5,他没有切胃,而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瘦了三、四十斤。

白日星也有相同的烦恼,他现在体重180斤,BMI接近29,为了减重,他会控制饮食,有空时,也会绕着医院的病房大楼多走几圈。

在手术间隙休息的医生们 图源网络

6

切胃作为手术,一定有并发症的风险

在决定切胃之前,艾艾在英国读了5年书,这5年,也是身高1米6的她,从120斤胖到180斤的5年。

孟凡强经常会见到一些留学致胖的患者,中西方巨大的饮食结构差异、学业的压力,以及自制力不强等原因,导致很多人在留学之后Biu地一下就胖了起来。艾艾就是如此,英国美食的代表是炸鱼和薯条,上学期间她基本没时间做饭,就只能买这些来吃,或者在楼下超市买速食囤在冰箱里——这些食物的热量通常都很高。2017年时,她的BMI已经超过了35,并查出了高血压和重度脂肪肝。

在做完切胃手术半年后,她瘦了50斤,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高血压也随之消失了。但在这半年中,切胃手术的并发症一度令她非常困扰,特别是刚刚做完手术的两个月里,一旦吃得过多,就会反酸呕吐,吃甜食也会反胃,从食管到嗓子,烧得难受。

在宣传、推广减重手术的同时,白日星并不回避并发症的问题,减重手术作为一种医学手术,就意味着它一定有并发症的风险——这是常识。

在切胃手术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就是胃食管反流——因为胃的容积和压力变化,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酸反流、伴随呕吐的症状。白日星接触的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在3%,一百个人中有三人会面临这种状况。

这与术后的饮食方式有关,也与个人体质有关。通常,在临床上,白日星会给这类患者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睡觉时将枕头垫高,或者吃饭以半流食为主。通常,这种症状会随着术后的恢复慢慢消失,但也有一些患者,只能依靠药物改善症状。

切胃手术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是胃漏。在胃被切掉时,会有一条从上到下的切口需要缝合,一旦缝合出现问题,酸性的胃液和食物就可能从裂口处漏入腹腔,造成极其严重的感染。白日星解释,每个做减重手术的医生都会遇到胃漏的病例,这是科学,是手术并发症的概率问题。

对于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将胃漏的概率控制在0.3%——这个数字与阑尾炎手术的失败率相当。并发症不能完全避免,但即便发生,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来控制和治愈。

但因为对肥胖疾病属性的不了解,很多患者对切胃手术并发症的接受度,比其他手术也要低得多。白日星遇到过一位出现胃漏感染的患者,当时,患者需要立刻进行二次手术,但家人却不同意,执意要讨个说法。他只好强行先把人抢救回来,再和家属协商。

这似乎是临床医学永远无法摆脱的难题,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在利弊之间做选择,总要有妥协和舍弃。

前些天,看到有媒体写肥胖患者做完切胃手术后呕吐、反流,并暗示说减重手术不好,白日星觉得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切胃手术尽管存在并发症的风险,但对于肥胖已经严重影响健康的人来说,却仍是十分必要的——那些连五十米都走不动、水肿、腿肿,右心室衰竭的患者,尽管减重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但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也会比现在好得多。

临床指南中将适合减重手术的BMI标准定在32.5,也是一个权衡后的结果,因为,这个数字意味着,相比减重手术的并发症风险,肥胖对健康和生命的潜在危害可能更高。

天津一位300多斤的年轻人在接受切胃手术 图源视觉中国

7

切胃的同时,还要关照肥胖患者的心理问题

小鱼的期待没有落空——做完切胃手术的半年里,她瘦了59斤,为了表达感激,她在主刀医生的抖音留言中写道:你给我了完全崭新的人生。

她从小就胖,上学后经常被人叫死胖子,调座位时,大家都不愿跟她坐在一起。第一次想减肥是上小学时,她看到电视上九块九减肥药的广告,自己偷偷攒钱,瞒着家里人买了一盒,吃完后的作用只有腹泻。

当体重涨到240斤时,小鱼形容自己已经胖得有点畸形。过多的脂肪让她走路走两步就开始喘,晚上睡觉也会被自己憋醒,她只好坐起来睡,如果被别人发现,她不会解释这是因为胖,而会说这是自己的习惯。

孟凡强发现,80%的肥胖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有的甚至达到精神异常的程度。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又对肥胖群体十分不友好——它们会在刺激神经兴奋的同时,进一步刺激食欲,加重肥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在减重手术的术后,医生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因为一些患者会从术前的抑郁状态变成亢奋状态,每天都在盯着自己的秤,降了就笑,升了就哭。孟凡强理解这种状态,通常,他会对这一类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建议他们一周称一次体重,因为这样,体重下降可期。

从668斤减到304斤中国第一胖 图源视觉中国

8

切胃手术后,仍有10%的人会复胖

切胃手术后,白日星经常遇到患者要他保证切胃的效果维持一辈子。这时,他会很直接地告诉对方,保证不了,医生不是华佗再世,他只是帮你一把。

减重手术只是帮助肥胖患者把生活习惯强行矫正过来,但矫正之后,还需要患者自己有疾病意识,适当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生活。

通常,做完切胃手术的第一年,胃不能适应,患者会瘦得很明显。但一年或两年以后,胃功能慢慢恢复,如果不注意饮食,又会把胃撑大,造成复胖。曾经有患者回来找白日星,想再做一次手术,白日星仔细一问,对方还是暴饮暴食,或者天天喝很多可乐——如果是这种情况,他通常都会拒绝,因为,不解决根源问题,做几次手术都没有用。

张能维也遇到过类似的患者,做完手术原本已经瘦到120斤,后来又复胖到260斤。回来找他,一问,对方一天要喝四瓶红酒。

切胃手术后,白日星会要求患者定时复查,依次间隔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但能坚持定期复查的患者,并不多——在医生内部的会议上,白日星发现复胖已经成为切胃手术后的一个常见问题,发生概率约为10%。只是目前,医学上对复胖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医生以BMI增加到大于35为标准,有的则认为,比最低体重增加10公斤就算复胖。

至于要如何防止复胖,张能维的建议简洁而实用,只要不作,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

切胃手术后的杨天真 图源网络

9

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相近

但选择切胃的人中,70%是女性

前不久,一个女生给白日星发微信咨询,说自己体重120斤,想通过切胃瘦到90斤,白日星立刻表示了拒绝。这也是很多减重科医生遇到的新问题——达到手术标准的肥胖患者没来切胃,那些在医学标准中并不算胖的女孩,却在想尽办法切胃。

如今,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搜索小基数 切胃,你可以看到不少体重110斤、120斤的人在分享自己的切胃手术经历。

今年9月,130斤的秋秋也决定去切胃。外表看上去,她属于微胖,但BMI远未达到减重手术的标准。她在北京找了几家医院打听,都遭到了拒绝。在网上查询一番后,她发现长春和广州都有医院可以做,广州的一家医院甚至说,110多斤都做过。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这也是减重手术目前在中国的现状之一。秋秋说,和自己同手术室的另一个女生,体重是126斤。

无论是柳叶刀,还是科技部与卫生部公布的数据都显示,在中国的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非常接近,但《大华北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资料数据库2019年度报告》则显示,目前已经接受减重手术的人中,女性占比超过七成,年龄中位数为31岁。

这种女性的身材焦虑并不仅存在于肥胖人群中,近些年来,流行文化中对女性身材,特别是瘦的关注与讨论,也令几乎所有女性都陷在一种单一且苛刻的审美之中。

在《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一书中,作者凯瑟琳·菲利普斯将部分女性对身材的过度追求称为躯体变形障碍,她认为,造成这种障碍的重要原因正是社会文化影响了人们对身体的正常关注,电视节目、电影和杂志都充满了美丽的、完美的形象,时刻提醒着人们完美以外的缺陷,无论这个缺陷多么微不足道。

网络上,还流行着一种名为BM女孩的身高体重标准,BM源于一个意大利女装品牌,所有的衣服只提供一个尺寸,只有很瘦的女生才穿得进去。根据BM女孩的标准,1米65的身高,对应的体重是47公斤——这样的身高体重对应的BMI只有17.2,甚至连健康的标准都达不到。

在自己的传记电影《美利坚女士》中,泰勒·斯威夫特曾表达过对这种苛刻的无奈,如果你太瘦了,那你就很难拥有大家想要的那种屁股……但如果你长了肉、有了屁股,那你的小腹肯定也会变得不那么平坦。

媒体曾多次鼓吹小S生产后可以很快瘦下来,即便生了三个孩子,却依然保持完美身材,但这却令生产后迟迟瘦不下来的大S陷入了一场身材绑架。后来大S做客康熙,当小S产后恢复身材的话题再被提及时,她半开玩笑地警告妹妹,你不要再害人了。

想瘦到两位数——如今,这个诉求越来越多地出现,令白日星头痛不已。曾经的一位患者,切胃之前170斤,术后已经瘦到110多斤,但还一心要到两位数。过度的节食令她开始营养不良,白日星建议她去输液,但却被拒绝了,理由是一输液就要胖十斤。

如今,只要有患者提出要瘦到两位数,白日星就会立刻拒绝————他总是很谨慎地选择手术对象,反对暗示诱导。因为,是否能瘦到两位数,谁也无法保证,切胃手术只是为了减去正常范围之外的体重,拒绝对体重要求过高的患者,也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医患纠纷。

但他也有过妥协。曾经有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女生来找他切胃,那女孩体重150斤,但并未达到手术标准,前后托人找了好几次。她告诉白日星,在电视台,她身边的人都很瘦,只有她150斤。在对方一直的坚持下,白日星最终同意了,因为,他理解她的自卑。

这个故事更令人无奈的地方在于——切胃手术之后,这个女生的确因为外貌的改变被调整了岗位,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被彻底改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