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長陳賡2名警衛員,團長王近山卻有7名,連徐帥都說應該這樣配!百戰將星王近山,爲何人稱“王瘋子”,他“瘋”起來有多可怕?

在中國近代的將軍隊伍中,王近山的名字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戰場上他是不要命的“瘋子”,情場上他是不顧前途的傻子,病逝後卻以軍級身份享受副大軍區職待遇。本文主要說說王近山將軍的“瘋”。

王近山的“瘋”名傳播很早,早到他還是一個只有15歲的娃娃兵時,就被戰友們親切地稱呼爲“王瘋子”。

王近山是湖北黃安縣(今紅安)人,1915年10月出生於一個名爲許家灣的小村,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生活窘迫。更令人悲痛的是,他很小就沒了母親,8歲起給人放牛,13歲給地主當長工。正是這樣悲苦的童年生活,讓他很早就覺醒了,要爲天下窮人謀幸福。

1930年6月,年不満15週歲的王近山毅然加入革命隊伍,成爲紅四方面軍紅一軍第一師第三團第五連的戰士。同年9月調第三團機槍連當通訊員。在1930年底的一次戰鬥中,只有15歲的王近山和一個大個子匪兵相遇。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同敵人搏鬥中,他毫不怯懦,即使是在身受重傷後,他仍堅持用刀砍、用牙咬,最後抱住大個子敵兵一起滾下懸崖。大個子匪兵當場身亡,王近山卻倖免於難,只是頭部被一個圓錐狀的石頭戳了個洞。從此,戰友們都叫他“王瘋子”。

正是憑着這種不怕死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王近山由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成長: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師長……各種崗位一個不拉地體驗了一遍,迅速成長爲我軍的一名能打善戰的優秀指揮員。

1933年秋,紅四方面軍迎擊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身爲紅28團團長的王近山提刀挎槍衝鋒在一線。在防禦戰中,28團幾乎拼光了,王近山仍然屹立在戰鬥最前沿的紅旗下。次年夏,紅軍轉入反攻,28團孤軍追亡逐北,誤入有名的“哈兒師長”範紹曾部重重包圍中,王近山渾身是膽,提刀躍馬,率領全團左右斬殺。最後,範紹曾部整整一個旅被王近山一個殘缺不全的團包了餃子。

抗日戰爭爆發後,時爲紅31軍第93師師長的王近山,改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772團副團長,386旅旅長爲“黃埔三傑”之一陳賡。能有王近山這樣取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部下,是陳賡之福,因爲,在抗日戰場上,王近山的表現也同樣驚世駭俗。

1937年10月中下旬,劉師長命陳賡以一部兵力在山西娘子關地區的七亙村設伏,打擊日軍。這個任務最終落實在772團副團長王近山身上。王近山奉命率帶5個連的兵力埋伏在七亙村及甲南峪一帶。部隊距日軍必經的大道最近僅10多米,卻未暴露任何痕跡。作戰中,王近山部乾淨利落地伏擊殲滅了日軍二十師團輜重部隊300餘人,王近山部僅傷亡10餘人,繳獲的戰利品足足搬了一天一夜。

兩天以後,王近山又遵照劉師長的部署,一反兵家“戰勝不復”的常規。再度在同一地點附近設伏,再殲日軍100餘名。3天之內,王近山進行了兩次疊伏擊,殲滅了日軍400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及裝備。英國一位軍事學家將這次戰役列爲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有一次徐副師長(徐帥)下部隊視察,在386旅卻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旅長陳賡按規定配了兩名警衛員,而只是722團副團長的王近山卻配備了了7名警衛員。徐帥很是不解,就詢問陳賡這是怎麼回事。陳賡回答說,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主要是爲了王近山的安全着想。

原來,王近山一直堅持身先士卒,並且,對在山頭插紅旗指揮作戰鼓舞士氣的做法,也深愛不棄。抗日戰爭開始後,打第一仗,他仍如此指揮,以後在領導和同志們的多次勸阻下,他才注意隱蔽身體。但是,在作戰中,當部隊攻城受阻時,他仍是要衝上去,豎梯子爬上城,爲此,旅首長不得不派六七個警衛員跟着他。當他往前衝時拉住他,再不聽勸說,就幾個人壓在他身上。

這樣一個不拿命當命的“瘋子” ,一兩個警衛員根本就“制服不了”他,所以,旅裏面才決定給他超額配備了六七名警衛員,關鍵時刻好讓他“冷靜一下”。徐帥得知原委後,連說,應該這樣配!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近山先後率部參加了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他本人也由772團副團長一路升遷爲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

徐帥後來是這樣評價他的老部下王近山的:“王近山打仗勇敢頑強,指揮果斷,機動靈活;有壓倒敵人的氣概,無論任務多麼艱鉅,條件多麼艱苦,從不叫苦;他敢打硬仗、惡仗,有時傷亡很大,也能頑強支撐局面,堅決完成任務。”這樣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