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筆下的黃四娘是誰?【子夜讀詩】杜甫詩抄:“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詩抄:“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黃四娘是誰?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雖然才華出衆,但是,卻仕途坎坷,一生多是生活在鬱郁不得志的流浪途中。他的一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令人吟之落淚。這句詩是出自他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意境開闊宏麗,表現手法變化多樣。首聯敘述,交代登樓緣由。頷聯描寫,繪製宏闊壯觀圖景,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彙》評其聯曰:“氣壓百代,爲五言雄渾之絕。”“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寫盡湖勢,氣象甚大。頸聯自然轉入對自己心事的傾訴,親朋的消息斷絕,自己又年老多病,孤舟漂泊,慘苦若此。尾聯又運用了抒情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這首詩寫於作者晚年,由蜀返鄉途中。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57歲的杜甫,早已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曆三年(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這首震撼詩壇的《登岳陽樓》。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入蜀,是投奔友人的。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時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度使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杜甫居成都期間,嚴武數度勸其出仕,杜甫婉言謝絕。後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杜甫又有杜工部之稱。

因爲有嚴武等人的關照,杜甫在成都度過了幾年安適閒逸的生活,雖然也有“茅屋爲秋風所破”的窘迫,但是,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多數時間,杜甫的心情是愉悅的,春日尋花問柳,秋日踏歌訪友。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爲卜林塘幽”(《卜居》);詩人感到很滿足,“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

寓居成都的某年春天,正是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時,黃四孃家的花徑,深深地吸引了詩人的目光: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花滿蹊:“蹊”蹊乃小路,“花滿蹊”是指通往黃四孃家的小路被鮮花裝點得芬芳耀眼。

留連:即留戀,意即捨不得離去。

嬌:可愛的樣子。

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一說“恰恰”爲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這首詩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黃四孃家茂盛的花兒,把小路裝點遮蔽,萬千怒放的花朵,將花枝壓得低到塵埃裏。留戀芬芳花香的彩蝶,時時在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黃鶯,“恰恰恰”地不停歡啼。

杜甫在這首詩中記敘了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的是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爲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

杜甫的這首詩一問世,就受到許多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的讚賞。早在南宋,詞人劉辰翁明白表示自己對它的喜愛之情:“每誦數過,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復少。”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盛讚詩人風致:“讀《七絕》,此老是何等風致!”宋元詩人的詩歌作品中都曾經出現過黃四娘這個名字,比如元代張可久的《山坡羊_春日二首》的第一首,就引用了黃四孃的典故:“芙蓉春帳,葡萄新釀,一聲《金縷》槽前唱。錦生香,翠成行,醒來猶問春無恙,花邊醉來能幾場?妝,黃四娘。狂,白侍郎。”由此可知,這首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是廣爲人知的名篇了。

杜甫筆下的黃四娘,究竟是個什麼人?

讀到此處,就有一個值得八卦的話題:那就是,杜甫筆下的黃四娘,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黃四孃的身份,古人就已經開始尋蹤索影了,其中,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時,曾寫過一首標題很長的的詩,其題曰:《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客野步嘉佑僧舍東南野人家,雜花盛開,扣門求觀。主人林氏媼出應,白髮青裙,少寡,獨居三十年矣。感嘆之餘,作詩記之》,其詩曰:

縹蔕緗枝出絳房,綠陰青子送春忙。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燒空紅佛桑。落日孤煙知客恨,短籬破屋爲誰香。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

詩中的後兩句爲“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可見,在蘇軾的想象中,杜甫筆下的黃四娘就是一愛花的普通農村“老媼”(老婦人)。

更有情節感的是,元代雜劇作家喬吉則寫下了一則《黃四娘沽酒當壚》:“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滴露和雲,添花補柳,梳洗工夫。無半點閒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在喬吉的心目中,黃四娘杜甫草堂附近的酒家老闆娘。

而最世俗的猜測,則是清代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根據詩中“戲蝶”、“嬌鶯”等字樣,認爲黃四娘是古代唱歌、跳舞供人娛樂的“伎人”。但是,經今人考證,認爲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因爲“娘”和“娘子”在唐代是對一般婦女的習慣稱呼,並不是對伎人的特有稱呼。有人說,“娘子乃唐時婦女的美稱”,意思是,黃四娘是有一定身份的女子。更多人的理解,則是根據詩意,認定黃四娘爲杜甫的鄰家女子。

其實,黃四娘是誰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爲我們留下了杜甫人生中一段歡愉的回憶,以人名入詩,如同李白筆下的汪倫一樣,只是詩人創作的靈感突發,水到渠成的詩意表達。黃四孃的存在,作爲一個文學形象,已大獲如此成功,足矣。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杜甫上面的這首詩,是其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的第六首。那天的尋芳之旅,杜甫一口氣寫下了七首詩,另外六首,老黃今天也一併推送給大家,讓我們一同追隨杜甫的腳步,去遊一回1250多年前的成都浣花溪: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牀。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略)

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杜甫的這七首詩,每首都寫尋花,章法雖各能變化,但,這七首詩之間還是有內在聯繫可循的,其間的脈絡清晰,傳承有序。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孃家盡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組詩前四首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後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全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