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開通西域以來,兩漢在此經營數百年,有很多駐軍和屯墾的漢人在西域紮下了根,並不斷繁衍壯大。隨着漢朝的衰微,這些漢人漸漸聚集到西域最適合農耕的高昌國,今天的吐魯番高昌區。

吐魯番的海拔低、灌溉豐富、土地肥沃,能夠出產足夠的糧食,既控制着絲綢之路,又距離河西走廊較近,能夠得到中原王朝的援助,因而成爲漢人在西域最後的據點。

西晉滅亡後,中原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局面,河西走廊也自立爲多個“涼”政權。高昌是涼政權的後方,也是他們的避難所,河西走廊失守後,他們都會逃到高昌暫時蟄伏。

公元460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基本統一北中國,柔然代替鮮卑成爲塞外大漠的主人。北魏多次與柔然激戰,終於在花木蘭等衆將士的努力下,打敗柔然,迫使其踏上西遷的征程。

路過西域時,柔然順手滅了殘存在高昌的北涼政權,然後扶立闞伯周爲高昌王,協助柔然統治此地的漢民。闞伯周原先是高昌的郡守,在當地有不小的勢力,被北涼政權迫害,不得不投靠了柔然。

中原板蕩,根本無力西顧,高昌的漢民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在這片胡族遍佈的土地上生存下來。闞伯周向柔然稱臣納貢,換取高昌的一方平安,漢民才得以延續自己的文化和風俗。從一點上講,闞伯周對高昌漢民有再造之恩。

但是,高昌的穩定和安樂只維持了二十多年,闞伯周死後,高車汗國打敗柔然,控制了高昌。他們也扶植了一個漢人大族張孟明爲王,作爲自己的傀儡和代理。

高昌人對張孟明的統治很不滿,沒幾年就把他殺了,重新擁立馬儒爲高昌王。馬儒害怕胡族會毀滅高昌,主張全體內遷,回到北魏的統治下。

馬儒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涉及到的利益太過重大,很多家族在高昌經營數百年,擁有大量的良田和財產,豈肯拋棄這一切,千里迢迢逃回中原。公元501年,馬儒被刺殺,高昌人擁立麴嘉爲高昌王,內鬥這才平息下來。

從此以後的一百多年裏,高昌倒也平靜,安心種地做生意。由於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高昌商業發達,收入頗豐。而中原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賽,終於決出了李唐政權,這是一個比漢朝更有進取心、更強大的王朝。

據文獻記載,高昌國在唐初時只有3.7萬人口,顯然實力並不強,面對強大的胡族政權,靠的主要還是納貢稱臣,破財免災。高昌王與隋朝的關係不錯,還娶了隋朝的公主爲妻。唐朝建立後,高昌王麴文泰一開始也向唐朝示好,親自來朝拜賀,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玄奘大師西行時,路過高昌,對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遊記裏的一些情節就發生在高昌,連女兒國的故事裏也有高昌的身影。他的著作也使後人能夠了解這個西域唯一的漢人國家,高昌還保留了很多中原制度和風俗。

但是,在西突厥的脅迫下,麴文泰疏遠了唐朝,同時他也擔心高昌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會被取代,不但不理睬李世民要求他入朝的命令,還阻止西域各國的使者前往唐朝,他的錯誤決策終於爲高昌國招來了滅頂之災。

既然如此,李世民決意用武力搬掉開拓西域路上的第一個障礙——高昌。公元640年,李世民命侯君集掛帥發動了西征。麴文泰以爲高昌距長安有7000裏之遙,又有2000多里的戈壁沙漠,再加上有突厥爲其撐腰,因而沒有把唐軍放在眼裏。

沒想到,唐軍的強悍超出了麴文泰的想象,侯君集率大軍快速通過旱海沙漠,出其不意地出現在高昌邊境。麴文泰得知唐軍如同神兵天降般地殺到眼前,驚懼而亡,臨死前把王位讓給了兒子麴智盛。

高昌據說有一萬兵馬,但他們在唐軍面前毫無抵抗之力。侯君集一個猛攻,便奪取高昌都城,抓獲麴智盛。至此,立國180年的高昌國滅亡了。唐朝在此地設西州,作爲經營西域的主要據點之一。

有人說,作爲西域唯一的漢人國家,唐朝滅了高昌很是可惜。可事實上,高昌沒有中原王朝的支持,被胡族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後來的歸義軍便是如此。

只要西域出現一個強大的胡族政權,肯定不會容忍類似高昌、歸義軍這樣的漢人政權。除非他們完全放棄漢人文化和傳統,但這樣一來,也就稱不上是漢人政權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