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成爲東亞的海上霸主,論造船和航海技術,中國當然是東亞最強的,但技術上的領先並沒有造就一個海洋文明,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從來沒有考慮到要去控制海洋。

很多人認爲這一切歸結於我們是農耕文明,過於保守,以至於上升到民族性等等,以證明我們天生就比海洋文明落後。其實,農耕和海洋文明是不衝突的,古羅馬人一開始也是農耕民族,後來把地中海都變成了自己的內湖。

即使是開創海洋文明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的祖先,也只是中歐森林裏的農夫和獵人,跟海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那他們又怎麼會熱衷於開拓海洋呢?

歸根到底,一個文明最終選擇經營陸地,還是海洋,只取決於威脅和需求,再加上地理因素的制約。在這三個方面,中國都不具備條件,因而形成了純粹的農耕文明。

首次來看威脅。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爲動力,威脅中國的主要方向是北方,蒙古高原上那片極其廣褒的草原。只要中國不主動去佔領那裏,一撥又一撥的遊牧民族總會呼嘯而來。

可蒙古高原寒冷乾燥,不能種地,漢人自然也就無法落地生根。所以這個問題貫穿着整個中國文明,始終無法解決。而海洋上除了日本偶然入侵過一次,從來沒有給中國造成實質性的麻煩,自然中國人不會認爲海洋對自己有威脅。

古羅馬人原本也是農耕民族,只是爲了對抗迦太基,纔開始造船航海。迦太基比羅馬更強大,更富裕,一心想征服羅馬。有了這個致命的威脅,羅馬才一下子變成了海上強國,滅亡迦太基的同時,也順便成爲地中海的霸主。

古羅馬人受到地中海方面的威脅,不得不去控制地中海,大西洋方面沒有任何威脅,也就不會去征服大西洋。中國的威脅來自北方草原,海洋方向不存在真正的威脅,所以沒有控制海洋的動力。

其次來看需求,古代最大的需求是糧食,然後纔是手工業品及奢侈品。古羅馬人所在的意大利半島並不是一個很適合種地的區域,隨着人口的增加,意大利自產的糧食不夠用,只好從其他地方買。而最方便的就是地中海沿岸的埃及,因此古羅馬人有控制地中海的需求。

中世紀西歐國家的大航海運動,本質上是爲了降低進貨成本。奧斯曼帝國崛起來,中國和印度商品的價格被奧斯曼和威尼斯所壟斷,連歐洲的貴族老爺都快消費不起了,那怎麼行?

既然有人願意拼着性命去探險,貴族老爺當然樂意花錢贊助一下。對於探險家來說,失敗了最多送掉一條賤命,成功了卻是千倍萬倍的利潤,還有超高的榮譽,當然值得賭一把。至於美洲、澳洲大陸的發現,完全是意外,跟買彩票中頭獎是一樣的。

中國這塊地方太好,什麼都不缺,從海洋上得不到任何需要的東西,我們知道的海外國家都是小國,除了一些可有可無的奇珍異寶,對中國毫無裨益,自然也就沒有了開拓海洋的動力。

至於文化、習慣之類的,都是在基於威脅和需求等因素而產生的,只要環境變化,這些都會很自然地跟着變化,以滿足現實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最後一個地理因素相對較少有人重視。在航海靠風帆動力的時代,中國的位置很不利於遠航。適合航海的春夏兩季,中國盛行東南季風,從海洋刮向大陸,根本無法向東遠洋。這也是澳洲大陸離中國和東南亞其實不算很遠,卻始終沒有被我們發現的原因之一。

洋流對中國航海的影響也很大,中國近海主要是西太平洋暖流,海水由赤道流向北方,最後的指向是日本。這股洶湧的洋流加上開闊的太平洋,使中國近海的海況比較糟糕,中日之間的海上航線都很危險,繼續往東探索太平洋,更是九死一生,讓人望而止步。

在某些人的觀點裏,先進的日本也算是海洋民族,那爲什麼日本人沒有向東航行,去發現美洲大陸呢?對日本來說,同樣不存在威脅、需求和地理三方面的理由,自然也就不會賭上性命去探索太平洋了。

所以,一個民族最終選擇農耕、還是海洋文明,由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至於基因、文化決定論什麼的,完全是本末倒置,要麼是自卑自賤,要麼就是被人給忽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