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爲百姓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特別是疫情期間,社區團購平臺的用戶和訂單迅猛增長。日前,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2020年(上)中國社區團購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社區團購市場交易規模340億元,同比增長300%;預計2020年將達750億元,同比增長120.58%。

近年來,社區團購用戶規模迅速增長,2016到2018年,用戶規模從0.95億人到3.35億人,2019年用戶規模繼續保持增長。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預計2020年用戶規模將達4.7億人。

同時,2019年國內社區團購人均年消費額爲80.95元,同比增長219.07%。預計2020年爲159.57億元,同比增長97.12%。

疫情期間“火”了社區團購的同時,低價傾銷、惡性競爭、大數據“殺熟”等現象滋生,退款問題、霸王條款、商品質量、網絡售假、網絡欺詐等成爲2020上半年社區團購被投訴的主要問題。

日前,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互聯網平臺企業參加。會議充分肯定了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社區團購提出了不得濫用自主定價權、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不得利用技術手段損害競爭秩序、不得銷售假冒僞劣商品等“九不得”的經營紅線。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認爲,今年疫情下,社區團購成爲“新風口”,互聯網巨頭帶着資本湧入,燒錢搶佔市場流量,給深耕社區團購的原生創業企業帶來一定衝擊,此種惡性競爭方式對行業良性發展而言無異於一種傷害。“九不得”出臺無疑是場“及時雨”,採用行政指導方式給社區團購領域現存的低價傾銷等濫用自主定價權、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劃“紅線”,非常明確體現了監管的態度,也給相關企業“警示”。

“社區團購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低價傾銷、大數據殺熟、非法收集或使用用戶個人信息、銷售假冒僞劣商品,這些行爲主要是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認爲,“這次的行政指導會所提的九個不得是針對社區團購領域已經存在或者可能發生的違規行爲,依據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價格法等法律進行的重申和再次強調。”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嚴哲瑀也表示,社區團購是巨頭們爭奪的重要流量入口,利用高額補貼、低價商品競爭也是互聯網巨頭們快速打開市場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利用資本的手段,利用低價方式擠壓其他市場經營者的生存空間,而不是從流通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透明度等方面整個大幅提升農產品銷售環節的發展,排除其他市場經營者的競爭,從本質上來說,這不是一個良性的競爭發展模式。

“‘價格戰’並非明智之舉,讓消費者對平臺使用產生依賴、好感度往往是平臺服務品質、商品質量以及售後服務等綜合能力的考量。”蒙慧欣說。

文/國際商報記者 王旭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