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上游原材料供不應求,價格持續上漲,此次降稅一定程度會對沖掉一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降低產業鏈成本。

文/《汽車人》張恆

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近日印發通知,2021年將調整部分進口商品的最惠國稅率、協定稅率和暫定稅率。

根據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對883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自2021年7月1日起,取消9項信息技術產品進口暫定稅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減讓表修正案》附表所列信息技術產品最惠國稅率自2021年7月1日起實施第六步降稅。

具體的,爲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第二批抗癌藥和罕見病藥品原料、特殊患兒所需食品等實行零關稅,降低人工心臟瓣膜、助聽器等醫療器材以及乳清蛋白粉、乳鐵蛋白等嬰兒奶粉原料的進口關稅;

爲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降低燃料電池循環泵、鋁碳化硅基板、砷烷等新基建或高新技術產業所需部分設備、零部件、原材料的進口關稅;

爲促進航空領域的國際技術合作,對飛機發動機用燃油泵等航空器材實行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

爲改善空氣質量,支持環保產品生產,降低柴油發動機排氣過濾及淨化裝置、廢氣再循環閥等商品進口關稅;

爲鼓勵國內有需求的資源性產品進口,降低木材和紙製品、非合金鎳、未鍛軋鈮等商品的進口暫定稅率,並適度降低棉花滑準稅。

與此同時,根據國內產業發展和供需情況變化,對2020年實施的進口暫定稅率進行適當調整。

概括來說,這次降稅主要在民生、醫療、環保、航空航天和戰略性資源等領域。其中,和汽車產業息息相關的包括電池相關部件、尾氣排放過濾相關部件、戰略性原材料資源等。

不難發現,汽車產業相關的降稅,主要還是爲了“碳達峯”和“碳中和”。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過往,部分行業人士對我國在環保領域的決心預估不足,一些企業沒能夠及時向新能源轉型。歷經2020年,無論政策、市場、股市還是上游的原材料資源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第二波加速期,可謂時不我待。

2020年10月國常會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表述,2021年起重點區域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於80%。有機構測算在“雙積分”的約束強化下,從2021年到2023年純電動車的銷量應該分別達到210萬輛、274萬輛和335萬輛。考慮到積分結轉,實際銷量將略低於上面的測算。

有機構認爲,本次對部分商品的稅率下調,既有助於充分利用國外市場,提升供給質量,也體現出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具體來看,民生領域是本次關稅下調的重點。此外,爲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本次關稅下調同樣包括了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設備、零部件、原材料領域。本次關稅下調措施實施後,將有助於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難點,主要集中在傳統燃油車的排氣淨化和過濾裝置,其中柴油發動機的排放問題是重點。再者就是電池技術,電池製造的原材料資源也是核心問題之一。從本次降稅的條款可以看到,針對行業的這兩大問題,給予了更多關稅方面的資源支持。

2020年上半年,電池產業受疫情影響,國內裝機總量爲17.49GWh,同比下降41.7%;下半年新能源汽車爆發性增長,7-11月的裝機量達到了33.21GWh,12月數據出來以後,將會比上半年翻倍還多。

電池的上游原材料因爲供不應求,價格持續上漲,所以這次降稅一定程度會對沖掉一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降低產業鏈成本。

在逆全球化盛行、國際貿易受阻的環境下,中央提出“雙循環”戰略,在專注“內循環”的同時,我國堅定實施擴大開放戰略,通過發揮市場優勢,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共同發展,提升我國產業鏈的競爭力。

汽車產業將受益於此次降稅,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根本目標是環保,在碳達峯和碳中和。(文/《汽車人》張恆)【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爲《汽車人》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