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稅安排,並不能改變英國脫歐的事實和持續引發的後果,至少汽車整車貿易和零部件供應鏈被永久地改變了。

文/《汽車人》黃耀鵬

12月24日平安夜,在布魯塞爾,英國和歐盟官員通宵達旦的談判突然迎來轉機。英國首相在漁業領域做出重大讓步(歐盟在英國海域捕魚份額逐年降低幅度的爭議),英國和歐盟脫歐談判達成協議。還有一週過渡期就將結束之際,英國避免了無協議脫歐。

英國媒體認爲這是價值7000億歐元的聖誕大禮包。約翰遜首相不斷在視頻中展示協議文本,並打出著名的“V手勢”慶祝。

英國有理由高興。2021年1月1日起,歐盟和英國之間恢復海關,沒有關稅和配額。但是雙方貿易都必須要到海關申報,金融業也不在協定內。

零關稅零配額,看上去很美,但協議沒有寫“永恆”。這就相當於歐盟對大英的額外禮遇,因爲雙方體量和籌碼相差太大。待遇其實隨時可以撤回,只是雙方一體化進程持續數十年,捆綁太深。歐盟也擔心驟然出手,傷及自身。

脫歐效果緩釋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人員、貨物、資本自由流動實際上已經停止。阻力會逐漸增加,市場一定會開始自我調節。

英國汽車已經從品牌大國蛻變成海外加工地,靠的是汽車設計人才優勢、金融優勢、東歐熟練工人引進優勢和低成本供應鏈優勢。現在,前三個都受到明顯威脅,只有第四個暫時倖存。但如果汽車製造業開始撤離,供應鏈也很快將不復存在。而且恢復起來比建立全新的更難,因爲導致它們萎縮的因素都一直存續。

目前能看到的短期效果,是東歐的打工人已經開始批量撤退,英歐報關、清關成本每年約100億美元,而疫情造成的流通成本放大,無法估量。此前一週,因爲英國疫情變化,各國開始對英國進行海陸空交通封禁。英法海底隧道關閉,從英國開往法國的貨車,在隧道外排了幾公里。

自從英國脫歐的消息傳來,已經有1.6萬億美元的資金回到歐洲大陸。英國金融城不再能夠代銷歐盟金融產品,其前途是黯淡的。

如果英國對歐盟出口成本抬升,來自亞洲的投資人就再也沒有理由留在英國。

這些變數有些已經開始顯效,有些逐漸暴露,等到市場消化得差不多了,英國脫歐的最終後果纔會全面展現。

三大日企,三條路線

三大日企作爲英國汽車業的最大投資人,佔據英國生產份額49%,塔塔旗下的捷豹路虎佔據份額32%,德系佔據份額12%,法系佔據份額不到7%,美系和韓系佔據份額低於1%。

2019年英國汽車產量138萬輛,跌了14%。2020年的數據尚未出爐,英國汽車產量大概率跌到100萬輛以下,跌幅超過27.5%,爲二戰以來最慘淡局面。英國汽車出口量佔據產量80%左右,如果充當歐盟跳板的地位不保,布魯塞爾很樂於落井下石。

本田很早就對脫歐做出了強硬安排,即無論談判結果如何,本田都打算2021年關閉斯文頓工廠。該廠每年生產汽車約15萬輛,員工約3500人。上週,本田提前關閉這家工廠,這意味着本田2021計劃提前執行。本田提前告別英國基地,3500名員工永久性進入聖誕假期。

豐田也在近日關閉英國發動機工廠,還順手把對岸的法國工廠也關閉了,理由是供應中斷。相比本田,豐田是觀望派。如果無協議脫歐,豐田最早於2023年撤離英國;而如果最終展現的供應鏈局面和無協議差不多,豐田仍然有可能離開。這一次,相當於上演聖誕預演。

日產在英國產能的70%銷往歐洲大陸。2020年2月,日產歐洲董事長吉安盧卡·德·菲奇警告稱,如果英國無法與歐盟達成自貿協議,對汽車和零部件增收的10%關稅,將導致英國桑德蘭工廠倒閉。他說:“我們將無法生存,因爲我們賣不掉車。”

2020年3月份,桑德蘭工廠計劃投入4億英鎊升級生產線,以便生產新一代逍客。逍客是歐洲銷量第一的SUV產品。增資得到英國商務部的支持。

不過至少現在來看,增資行動已經終止。日產內部還做好預案,如果情況有變,就將逍客生產線轉移到盟友雷諾的工廠裏去。當然,這意味着花費巨大的財務和時間成本。

即便現在的關稅安排對日產有利,日產也從堅定的“留英派”變成觀望派。和豐田一樣,日產也對雙方協議的未來不確定性,充滿疑慮。

和亞洲投資者一樣,寶馬也推遲了新一代MINI的研發和生產計劃。MINI車型在英國牛津和荷蘭伯恩兩家工廠生產。寶馬也做好了向荷蘭轉移產能的準備。

流年不利的捷豹路虎,已經裁員4500人。但留在英國,有助於保有“made in UK”的標籤,這是捷豹路虎品牌構成的一部分。

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稅安排,並不能改變英國脫歐的事實和持續引發的後果,英國也不能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切照舊。至少汽車整車貿易和零部件供應鏈被永久地改變了。

愛爾蘭與北愛邊界問題可能引爆歐盟與英國的新衝突,協議將受到雙方關係變化的挾持,雙方還有數十項附加談判項目尚未達成協議。零關稅能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準。

資金、人力資源會跟着產業轉移的趨勢走。零部件、整車報關清關的成本正在增加。即便零關稅安排不受到干擾,英國汽車生產成本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抬升。此前,英國並未贏得向歐盟以外生產基地的低成本優勢,如果圍繞歐盟汽車出口的優勢丟掉,英國汽車產業也會逐步“澳洲化”。(文/《汽車人》黃耀鵬)【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爲《汽車人》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