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瀟湘溪緣 & 圖 | 網絡

我時常問自己:逝水已如斯,你想倒提海水撈起自己的一粟嗎?

——“醃菜”味美在昨天,親情永駐在心田。

01.

初冬時節,家家都要醃製蘿蔔乾和大白菜。別小瞧這些醃菜,它們可是農村人上半年重要的下飯菜,也是家有住讀孩子的必備菜品。想當年,我們上中學時,每星期都要帶上幾瓶醃菜到學校,作爲住讀的一日三餐之菜餚。

我們輪番品嚐各自家裏自制的醃菜,當然沒有華山論劍的技法,也沒有品詩賞文的雅趣,有的只是解饞充飢的原生態滋味。試比哪家的醃菜更可口雖是常課,但從來都沒有分出個高下伯仲來,那各具特色的醃菜實在美味得很,就着白開水也能喫個飽,那饕餮的氣氛絲毫不遜於當今啤酒配海鮮的嗨勁。

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更適合於少不更事又時常餓肚子的學生,我們如此隨性地幹掉了原定一週的佳餚,絲毫不擔心下半周沒有下飯菜。幸運的是,山窮水盡處,家裏又差人帶菜來了,通常還帶有新鮮的蔬菜可以享用一二餐,實在幸福得很。

02.

在農村,逢年過節、婚喪喜慶、做豆絲打餈粑都要把門板下下來當作特製的大砧板用。對於孩子來說,看熱鬧不嫌事大,洗蘿蔔不怕泥多,只要下門板就是大事兒,就有一種過節的感覺。

我家醃製蘿蔔白菜也像是另一個節日。當然,這樣的時刻對於母親來說,是最忙最累的。大白菜醃製之前要曬乾、洗淨、再晾乾;白蘿蔔的程序則是:洗,切蘿蔔絲或蘿蔔條,再晾乾。這一杆子的事都是母親在操持,多在門板上操作。

在一個陶製的大缸裏,放上一層菜或蘿蔔絲(條),然後撒上一層鹽外加些許切碎的辣椒和大蒜瓣,再使勁地揉搓,就像在搓衣板上洗衣服一樣,這通常是母親來做。一層菜一層鹽……如此這般無數次,差不多把缸裝滿,再壓上幾個大石頭,算是大功告成。

03.

但,讓我記憶較爲深刻的情景是這樣的:不用母親揉搓和按壓醃菜罈子,哥哥站在罈子裏邊踩。也不記得是光着腳丫踩還是穿了膠鞋,多半是沒穿鞋子……因爲農村的小孩通常凍慣了,並不怕冷。

哥哥一邊踩着蘿蔔白菜,一邊唱着ABCD的字母歌,非常歡快跳躍。我們其他幾個,則圍在陶缸旁,打着節拍跟着唱,一路歡歌,一路笑聲。那歡歌,那笑聲,一直響了三四十年,彷彿就在昨天就在耳邊。

一晃,我和哥哥姐妹們相繼長大,各自成家立業,如今都已五六十歲了。我們,如同一棵大樹朝不同方向抽枝發芽。但,孩提時代的歡笑聲打鬧聲,穿越了時空穿過了歲月,不曾變色不曾消減,把我們緊緊環繞在一起。

投稿&聯絡:[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瀟湘溪緣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瀟湘溪緣,六零後寫作新人,籍貫黃陂,現供職於武漢市某企業內的一個學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