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小米集團(HK1810)昨日跌逾4%,今日漲逾5%。雖有大盤因素,恐怕也是對昨晚小米11發佈會的反應。

這年度第二部旗艦,概念確實足夠強。老實說,10年來,小米雖有多款年度旗艦,但從來沒有一部有如此密集的軟硬件及體驗的創新。

它既是小米集團10年來全面躍遷的集中展示,更是新10年戰略的啓航與壯行。它是我們觀察小米核心動向的符號。至少包括:

1、品牌向上;

2、技術創新、品質交付、供應鏈;

3、毛利與增長戰略;

4、多端協同、化學反應、商模升級;

5、組織力與公司治理;

6、市值管理。

◎品牌向上

通俗點說,就是雷軍念茲在茲的“高端”情結。這也是小米多年來的心結。

一直以來,很多人老拿“性價比”來矮化小米品牌。儘管一年多來雙品牌運作非常有效,”小米“與Redmi兩大品牌定位,在用戶體驗、價格區間等方面有了從容與彈性,但想立馬消除歧見不那麼容易。

前段王嵋言論引發公衆不適,擱過去啥事沒有,此刻卻刺激了小米神經,尤其發生在雷軍亞布力演講之後,與整個公司品牌向上訴求形成反差。

小米11是小米集團2020財年第二部高端旗艦。於它實在罕見,不排除將元旦後活動提前的行動。

不過,要知道,品牌力可是小米10週年上雷軍披露的退休三大條件之一。站在新10年節點上,小米11算是品牌向上的信號。

◎創新、供應鏈、品質交付

昨晚,幾組關鍵詞刷屏無數:驍龍888首發/2K+分辨率、120Hz刷新率/1億像素8K電影相機/Harman Kardon立體聲雙揚聲器/8.06mm機身/4600mAh超大電池/MIUI 12.5操作系統等等。

就技術與配置說,我們還從來沒有看到小米一部機器上如此密集的軟硬件整體創新,也算是整體秀了把肌肉。

這背後,有小米10年來的技術沉澱,尤其最近幾年各種創新實驗室的設立。昨晚小米披露了許多外界不爲人知的一面。

但此刻,我們更關注這一面供應鏈與量產。小米之前發生過年度旗艦出來卻無法及時量產的尷尬。

你應該注意到,昨晚,雷軍、盧偉冰兩人都分別強調了備貨。其中,盧偉冰這樣說:“雖然備貨已經是歷史上小米數字旗艦的幾倍,但依舊擋不住米粉的熱情……備貨,我們盡力了。”

這可是一個上游部件缺貨的不確定性時節。小米Q3財報透露了未來一個週期的缺貨壓力面。小米11敢在此刻發佈,傳遞了供應鏈與品質交付的信心。

這話題裏,藏着另外一層,那就是小米獨立的智慧製造力。亦莊廠此前已成爲小米10快速品質交付的前期支撐。小米11試產與備貨應該與它深有關聯。

小米不會包攬所有產能。但獨立的智能廠,可爲前沿創新創造極大緩衝,沉澱系統化能力,消除供應鏈風險,穩定品質供應,控制產品上市節奏。當然也有IP與未來2B服務體系的考量。

沒有這能力,面對2020Q4、2021Q1全球供應鏈局面,一個財年兩部高端旗艦,於小米來說,實在也是難以置信的事。要知道,過去單調的外包製造模式裏,有小米無法控制的許多風險。這也是2016年小米被動的另一面。涉足智能製造,着眼點不是爲了所有產能,與夥伴爭利,而是快速沉澱系統創新能力,消除整個供給與運營的不確定性。

看不到這一點,你就很難真正理解小米11傳遞的整體躍遷信號。

◎毛利結構與增長戰略

其實非常直白。

你知道,雙品牌不止區隔極致體驗與極致性價比,其實也創造了價格彈性,有利於提升手機ASP 。多個季度以來,小米ASP持續提升。

本財年前10個月,小米中國大陸3000元或以上、境外300歐元或以上中高端手機,全球銷量已超800萬臺。Q3手機ASP1022元,同比有所提升,環比略有下滑,但要看到疫情影響。

小米11的推出,有利於提升未來幾個季度的手機ASP ,從而推動毛利結構優化與整體增長。包括繼續坐穩全球第三的位置。上季確實有競對華爲遭受鉗制的、蘋果新品節奏的便利。未來幾季,小米一定會全力坐實這一地位。

於小米來說,這個話題其實有很深的辯證。

你知道小米集團有“硬件綜合毛利率不超過5%”的紅線,這就不僅需要平衡好手機主業內部的毛利結構,還要兼顧它們與IOT類產品及未來更多硬件品類之間的規模與獲利結構。

就前者說,小米品牌代表着綜合實力的高度,紅米代表着規模、寬度及長尾。沒有高度與強大的創新與系統化積澱,小米品牌向上會持續遭受壓力,尤其是一個複雜的全球化週期;沒有規模、寬度與長尾,小米的各種創新與系統化積澱就難以普惠,也無法真正攤薄創新的成本。而IOT則代表着小米未來更大規模與生態的多樣性,沒有它,小米價值鏈也會中斷。

毛利結構與規模化之旅,於小米,不止是商業挑戰,也是文化與價值觀挑戰。它的增長比更多企業要複雜。但這裏不展開。

◎多端協同、化學反應、商模升級

這重話題,很多人未必能從小米11旗艦機中看到。我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MIUI 12.5的更新動向。它展示了兩大維度:一是手機底層出發更新的操控體驗與內部各種應用的體驗,二是手機與PC的分佈式交互功能。

用戶“體驗”於小米,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週期。它不止是產品層面,也是商業甚至是整個集團戰略層面的事。

一重容易理解,手機業已相對成熟,各品牌確實都開始尋求差異化,操作系統與軟件層面的競爭日趨激烈。要知道小米起步於MIUI,於它有革命的起點味道。而這也是雷軍等多名創始人的行業優勢背景。此外,移動端人口紅利已弱化,手機雖然每年更新規模仍很可觀,但成熟市場的存量競爭,將由過去特色功能型的“一代拳王”產品讓步於體驗與服務主導的高品質長尾型產品。

你應該注意到一個細節,原MIUI負責人、今小米軟件與體驗部“一號位”金凡現身舞臺,講述MIUI創新動向,多個維度不遜蘋果IOS。

這背後有一個重大信號,小米已成爲驅動安卓升級與谷歌創新的核心力量之一,它帶來的成效,未來幾年,將會影響到整個軟硬件創新,包括芯片領域。不過,這裏不展開。

另一更重關鍵:小米剛剛升級了“雙驅動”戰略,“手機+AIOT”已變成“手機X AIOT”,兩大品類從過去的加法、並列關係,走向乘法關係,這是多端協同加速的信號。

這裏面,有用戶體驗的一致性要求,有技術、數據、業務三層中臺的建構,儘管小米11發佈會上,MIUI 12.5僅僅展示了手機與PC的分佈式功能與交互,但這種底層的思維,一定會貫穿在小米集團更多品類中。

沒有這種底層能力,小米的多樣性,會成爲負累,創新成本與沉沒成本極高。一旦這種能力系統化,小米的運營,將會在過去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的底層與中臺驅動力。它的創新湧現價值會勝過其他許多巨頭。

最近幾年,你會發現,小米是手機企業中持續披露終端連接數與用戶數據的公司。它的互聯網、物聯網思維更爲突出。這部分,除了現有的應用分發、廣告等層面,並沒有直接變現。但最新的動向裏,尤其是前不久的組織架構升級中,我們已觀察到,它正在強化這一能力。如果沒有技術尤其是操作系統層面的協同,將很難實現。

而小米商業模式升級,也將有賴於這一動作的深化。MIUI12.5只是最新一步,後續一定會有更多,尤其是要密切關注手機與其他多端協同的成效,後續甚至也會延伸到小米雲計算服務。

今日小米變現策略,雖然穩定,且仍有不小空間,尤其電視、盒子等入口的助益。但若“手機X AIOT”創新湧現效應弱,它的天花板同樣很低。

可以這麼說,小米11旗艦,藏着小米集團內部協同與商業模式升級的祕密。

◎組織力與公司治理

幾乎就是上面話題的延續了。小米已是一個規模龐大的複雜組織,無論橫向的品類、生態入口,還是縱向的價值鏈,每個單元,其實都已經具備獨立的氣質。

未來的小米,核心挑戰,固然可從技術、產品、市場、品牌層面觀察,但若選一點,就在我前段寫過的一篇《雷軍這一刻的煩惱是什麼?》中。我認爲,組織力、公司治理以及文化層面的挑戰更甚。

過去幾年,尤其是IPO以來,小米組織架構高頻升級。無論扁平化、集中化還是網格化,乃至今日中臺建構與超級組織協同,都反映出這家公司多樣性與規模之間的矛盾互動,也反映快速增長與想象空間的博弈性。

最近的一次,當然值得再提一下。小米集團新成立三個互聯網一級部門,分別爲軟件與體驗部、互聯網業務部、業務中臺部,部門總經理分別是金凡、馬驥、仇睿恆,均向CEO雷軍彙報。

不要覺得它只涉及軟件、互聯網業務,其實它們都與底層技術、數據、業務流程有關。三個部門幾乎滲透所有單元。我們剛纔提到了小米11裏的硬件創新、供應鏈及智慧製造,它的跨度已經很大。而MIUI12.5的分佈式特質,以及它與數據、業務的結合,勢必會涉及多端協同,當然會對部門與組織協同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質上,小米最新的組織升級,其實就是小米集團整個組織走向超級協同的信號,它當然也是數字化升級。小米官方也稱,通過此次組織變革,希望能進一步提升手機及其他核心設備的互聯互通能力及整體體驗,完善長期可持續的高效商業模式,加強集團的數字化能力建設。

外界只習慣看小米產品,事實上,在我看來,這種持續的組織升級,纔是小米現階段最大的創新與核心競爭力。

它當然也會涉及公司治理。我也多次談過雷軍的領導力以及今日的“一身兩兼”,也一直密切關注着小米未來一個階段的治理結構升級。

Q3財報裏,董事會提及雷軍身兼董事長與CEO,雖然與香港上市公司治理有些矛盾,但合乎現階段公司發展要求。而雷軍在小米10週年演講中披露的三大期望,即品牌輻射全球、某日別再叫他勞模、小米成爲創業者典範裏,隱藏着這個企業家、創業家的心胸。這其實也是他在退休前要完成的任務。

我始終不相信雷軍是個戀棧者。但這個階段,應該是小米深切、精細化的調整與雷軍“送一程”的週期。這個週期,不要說外部充滿不確定性,小米本身其實還無法真正離開雷軍。

但我相信,他做好了階段性的準備。前幾天,他在微博上發起徵集2021新年願望的活動,他許了三個願望,即正經休個假;做點從沒做過的事,比如學門樂器,組個樂隊;幫米粉實現幾個願望。

這似乎是元旦新年的輕鬆一面。但我視之爲雷軍走向務虛的一面。這將是一種循序漸進、負責的放權。小米的運營會更平穩。

◎小米市值管理

我想,這個話題,小米可夠快樂地喝一壺了。

一年前的9月6號,小米跌到8.28港元,遭人嘲諷無數,人們言必稱當初IPO晚宴上雷軍的豪言。那天我在現場,能感受到他的真誠,絕非誇飾。今年3月19日,疫情沉重之時,小米股價跌至9.2港元。

今日小米股價上漲5.3%,收報於32.8港元,市值已達8247.3億。較3月低點上漲256%,大幅跑贏了大盤。

雷軍終於可以輕鬆地談論了。昨晚,他坦陳,小米股價長達兩年時間低於發行價,“說實話比較丟人,這是過去兩年超級鬱悶的時候”,而今年7月10日,小米股價回到發行價,“免得讓我愧對17塊錢買小米股票的所有支持我的股東們”。

疫情影響了小米,但它讓人看到了小米麪對日益不確定性時代的確定性一面。而今日股價,則反映了小米集團一個週期以來全面躍遷的勢能。

當然,我們並不認爲,1000億美元出頭的數據,完整反映了小米的整體價值。

事實上,隨着小米集團生態擴張與結構化變革,我們已經看到它更多新的估值依託,包括已成龍頭的智能電視版圖、小米新零售、小米金融、小米雲計算。

其中,尤其要提及,前段小米之家第1000家店——成都店揭幕,標誌着小米兌現了雷軍2017年深圳小米之家開幕時的諾言。而盧偉冰強調,2021年,小米之家將覆蓋中國全部縣城。這一通路的擴張,將會帶動小米更多品類創新,並驅動整體增長。而這一新零售版圖,與其他同業平行比較,將有創造新的獨立估值的空間。

今日小米,遠不是它的形態終局。這家公司身上仍然充滿巨大的想象力。

小米11,看似只是一部旗艦機,實則是小米集團一場全面躍遷的符號,更是新10年的啓航信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