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1架噴塗着"01"編號的蘇-57降落在了新西伯利亞,俄羅斯的第一架量產型蘇-57正式交付。在經過了10年的漫長等待和試飛意外墜毀導致的延期之後,俄羅斯空天軍終於等來了國產五代機蘇-57正式服役的日子,2022年裝備"產品-30"發動機的改進型蘇-57將開始裝配,預計到2024年俄空天軍將接收22架蘇-57。

(編號"01"的首架量產蘇-57)

對於蘇-57的服役,外界的評論卻陷入兩極分化的局面,既有美國《MilitaryWatch》雜誌網站"蘇-57不是美國五代機翻版,而是六代機挑戰者"這樣的力捧;也有抓着蘇-57的缺點一味批評的。自從蘇-57誕生以來各種不同的爭議就從來沒有停休過,那麼爭議背後真實的蘇-57到底是什麼樣子?

關於蘇-57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隱身性能和內置彈艙這兩方面,作爲五代機最根本的特徵,蘇-57的隱身性能從亮相以來就飽遭詬病。一般來說降低飛機正面RCS的主要方法有氣動佈局、結構設計、吸波材料3種,通過這3種手段隱身飛機將照射過來的雷達波散射到其他安全區域並吸收一小部分雷達波,使雷達接收的回波能量達不到信噪比要求,分辨不出目標來實現隱身。

其中氣動佈局的設計最爲重要,佔隱身設計的85%,氣動佈局設計完成後飛機的雷達隱身性能就已經基本確定,翼面前緣平行設計、機頭棱邊設計等都是隱身戰鬥機常用的氣動佈局設計,平行放置的翼面更有助於散射雷達波,因此跟五代機相比四代機往往顯得方方正正而非圓潤的流線體(飛翼佈局因爲機動性差不能用於戰鬥機所以這裏不做討論)。

(五代機的外型相比三、四代機顯得方方正正)

而蘇-57採用的一脈相承自蘇霍伊系列戰鬥機的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對於隱身性能就非常不利了,其實蘇-57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俄羅斯還曾說過要使用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即在機身表面製造等離子云來規避電磁波探測的技術,後來因技術難度過大不了了之。爲了更好的隱身性能,蘇-57相對蘇-27、蘇-30等戰機在氣動佈局上做出了較大的改動,然而中央升力體的固有缺陷是無法通過優化設計解決的。

蘇-57的吊艙式發動機會和機身形成一個金屬空腔,照射過來的雷達波會在腔體諧振現象中加強回波功率;而且發動機的進氣道特別直難以佈置S型的DSI進氣道,從先前曝光的圖片看蘇-57的進氣道可以一覽無餘地看到發動機風扇葉片,從結構上講最影響飛機正面RCS的3大結構是進氣道、座艙、雷達罩,中美五代機都採用了DSI進氣道以保證隱身,蘇-57裸奔的進氣道對隱身的破壞程度可想而知。

(蘇-57進氣道)

蘇-57的內置彈艙同樣是充滿爭議的一點,外掛武器會嚴重影響隱身外型,因此五代機統統標配內置彈艙,內置彈艙有多大就成了制約五代機作戰能力的重要指標,畢竟更大的彈艙才能裝下更多的導彈。但蘇-57自從亮相以來,只要是涉及到彈艙就顯得遮遮掩掩,直到現在都沒有可靠的彈艙圖片或者是發射導彈的詳細視頻,2018年俄羅斯發射kh-59縮小型的視頻中也沒有清晰的全部發射過程。

還是因爲蘇-57氣體佈局的問題,中央升力體結構厚度不足難以佈置大容量彈艙,如果加厚機身就會破壞中央升力體結構,而且內置彈艙會犧牲機身強度,蘇-57先前的試飛中發生的主結構斷裂事故跟內置彈艙對機身強度的影響也不無關係,更爲重要的問題是蘇-57的中央升力體佈局在彈艙打開發射導彈的時候會形成負壓,除非導彈的彈射力量足夠大否則會被壓回去,這對機動中發射格鬥彈非常不利。

(五代機的內置彈艙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作戰能力)

雖然說蘇-57已經開始量產服役了,但是產能真的有些低,到2024年才生產22架蘇-57,似乎有點對不起"量產"這個詞,雖然總統普京後來做出承諾將蘇-57的總採購量提高到76架,但在採購計劃完成之前有沒有新的變故出現也很難預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