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發佈時間:2020年12月25日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大大增強了中國民衆的國家認同度和民族凝聚力,更使得該時期的歸國學子“感到非常振奮,也感到了作爲中國人的驕傲”。雖然“振奮”和“自豪”是海外學子回國後的心情,但又不足以概括回國前他們的矛盾、苦悶、孤獨和迫切等複雜心情。

“經過翻來覆去的思考和激烈的思想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祖國的召喚,海外留學生抱着“去建設一個新的中國”的激情,紛紛回國。然而,隨着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以及隨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亞洲的“冷戰鐵幕”悄然落下,身在他鄉的留學生也被捲入時代的漩渦中,要“經過翻來覆去的思考和激烈的思想鬥爭”。

該時期美國對留學生的打壓與拉攏政策是留學生心中不得不權衡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美國政府對待中國留學生的政策由“拉攏搖擺”變爲禁止回國,甚至對留學生進行恐嚇、傳訊和扣留拘捕。另一方面,美國官方和民間又以優厚待遇、更好的深造或就業機會來爭取中國留學生,有的留學生表示美國僱主曾以“改善”其“在美國的情況”和幫助其找到收入不菲的工資來拉攏自己。

不可否認,該時期美國的反共謠言和國內不實的消息也讓部分留學生頗感擔憂,當然,去留之間的抉擇很快就有了答案,大多數留學生認識到“惟有將個人的功業與人民的功業結合起來,意義才能長久。”

“將扣留我們回國的事公開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和百廢待興,使得中央人民政府對爭取留學生回國以緩和人才匱乏的現狀更爲迫切。新中國不僅通過中央教育部高教司、“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等組織統籌回國留學生事宜,還通過留學人員親友等極力爭取留學生回國,不少留學生表示“歸心似箭”,或繞道歐洲回國,或搭乘美國的歐洲商船回國,或奔走各方呼籲,經歷了諸多艱難坎坷。

該時期留學生積極營造回國輿論氛圍,還聯絡更多期盼回國的留學生形成“回國共同體”,發揮集體力量,將美國阻撓留學生回國事件公開化,爭取多方面同情和支持。一位親歷者回憶稱:“人也似乎復活了,在我最孤獨的日子,我又找到了夥伴們。”

身在他鄉的留學生也善於“以柔克剛”,通過師友爲自己回國創造機會。謝希德能夠繞道英國,離不開英國學者李約瑟的熱情幫助,李以個人名義擔保她3個月內一定離開英國,謝終於獲得一張特殊的“旅行通行證”,這才得以離開美國、進入英國。

親吻故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1950年後,廣州、上海和武漢等地開始設立專門的機構熱情招待回國留學生。同年,國慶大典,總理辦公室讓在北京的80餘名回國留學生參加天安門觀禮。

中共高層和解放軍戰士的親切與熱情,給留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留法學生黃其興回憶,當他踏上故土時,有兩位解放軍戰士迎了上來,看了他的留學生證明書後,馬上向他敬軍禮,緊握其手說:“黃先生,祖國歡迎您歸來!”黃頓時熱淚滿面。

不僅如此,留學生回國後遇到的細微小事,也使其對民族自尊和民主實踐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據留美學生林茂蓀回憶,他所乘坐的輪船抵達塘沽時,一些美國客人登上了該船,準備返回美國。船長和大副試圖將林等人的房間讓給新來的客人,態度蠻橫。林便找到中國海關人員主持公道,很快得到妥善解決。林稱,回到新中國,他第一次體會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的分量。不畏強權和艱險的歸國留學生,很快將其知識和才華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中國各項建設中,與國內民衆合奏了一曲“青春無悔”的愛國主義樂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