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

2020年即將結束,2021年即將到來。相比於2020年,2021年的A股市場可能遇到更多的變數。其中,從二級市場的角度出發,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外部市場環境的波動風險,此外還需要考慮到近兩年市場的上漲行情,目前A股市場已基本上完成了一輪估值修復的過程,對接下來的市場走向,確實帶來了不少的未知數。

國內經濟基本面的持續回暖、股市價值中樞的持續上移,這些因素都是成爲A股上行的重要支撐因素。但是,從過去多年A股市場的走勢分析,股市與經濟之間的聯動性未必過於密切,股市屬於經濟晴雨表的定位未必完全準確。即使是比A股更爲成熟的美股市場,這些年來也並未展現出充分的經濟晴雨表功能,而更像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晴雨表。由此一來,對A股市場的未來走向,仍然取決於貨幣政策以及市場的資金面環境,這些因素可能比經濟基本面的影響更爲明顯。

這些年來,A股市場開始實施註冊制改革,但從最近一兩年的時間內,註冊制改革帶給A股市場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市場容量的持續膨脹,市場的擴容壓力驟然增加。與此同時,與同期的股市上市率相比,A股市場的退市率卻並未得到顯著地提升,由此導致了現階段內A股市場的優勝劣汰效率仍然不高,市場的投資活力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作爲以資金推動作爲主導的股票市場,很大程度上還是會受到市場資金面環境的影響。註冊制對A股市場的影響,更多體現在A股市場包容性與開放性的提升,但目前在優勝劣汰機制上仍顯不足,這也是未來A股市場有待提升的地方。但是,從二級市場的走勢來看,註冊制改革給市場帶來的直接影響,則是越來越多的資金聚集到少數頭部企業之中,並促使頭部企業的估值溢價越來越高,推動A股市場的美股化走向,這也是現階段內註冊制改革下的市場寫照。

一方面是頭部企業估值溢價的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則是普通股票的價格持續邊緣化,造成這一種市場現象的背後,還是離不開存量博弈的市場環境,註冊制改革尚未從根本上推動市場的增量資金流入,市場仍然以存量資金作爲主導。在僅有的存量資金博弈的背景下,卻促使更多資金湧向了頭部企業,更被動接受更高的估值溢價。

與註冊制改革相比,房住不炒會間接引導局部資金流向股票市場,但因A股市場長期的投資回報率並不穩定,對投資房產的資金來說,短時間很難改變他們的風險偏好以及投資需求,要引導大量房產資金流向股票市場,恐怕也並不現實。但是,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房住不炒的政策定調對A股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影響確實非常深刻,不少房地產上市公司已經處於歷史估值底部的區域,且市場資金不敢輕易接觸這類行業板塊,因爲它們需要承受的的未知政策風險較大,對炒作資金來說,更可能考慮到時間成本等問題。

除此以外,打破剛性兌付同樣也是近年來市場比較流行的話題。與此同時,打破剛性兌付不僅僅停留在討論階段,而且已經在國內市場多個主要投資渠道中有所體現,包括P2P的大洗牌、信用債的實質性違約等,這些市場現象也是剛性兌付打破的真實寫照。

與註冊制改革及房住不炒等措施相比,打破剛性兌付可以把不少資金引導至股票市場之中,同時也會從本質上改變這類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以及風險承受能力。

在最高峯的階段,P2P的市場規模高達數萬億以上的級別,但隨着行業洗牌的加快,不少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投資的風險,並逐漸改變原來的投資思維。與投資房產、投資信用債、投資銀行理財等渠道相比,增加股票資產的配置比例或許還是更爲安全與明智的策略,這些年來通過剛性兌付逐漸打破而逐漸引導過來的增量資金也越來越多,剛性兌付打破對股市增量資金的補充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不過,與海外成熟市場相比,國內市場剛性兌付打破的任務仍顯任重道遠,且國內居民的存款資金龐大,要想加快居民儲蓄的投資轉化,仍需要一段比較漫長的時間。但是,對這部分資金來說,在剛性兌付逐漸打破的背景下,只要他們看到股票市場確定性的機會以及持續性的賺錢效應,那麼將會提升這部分資金流入股票市場的熱情。例如,在科創板正式成立之後,卻在短時間內盤活了數百萬個科創板新增賬戶,歸根到底還是在於科創板註冊制下的新股賺錢效應,這恰恰反映出國內市場不缺乏資金,只缺乏投資渠道以及投資信心的問題。

在剛性兌付逐漸打破的背景下,加上股票市場的投資吸引力在不斷提升,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步伐有望加快。但是,從本質上分析,居民儲蓄還是偏穩健型的資金,要加快這部分資金的投資入市,仍需要營造出一個具有持續賺錢效應,且擁有持續穩定的市場環境,讓這部分資金安心投資、放心安心,纔可能促使更多的儲蓄資金進入股市,併成爲未來A股市場有效的增量資金補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