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明年投資需底線思維

2020是見證歷史的一年,顯然明年依然不會平靜。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也特別強調必須要樹立底線思維。

對於投資者而言,“底線思維”同樣怎麼強調都不嫌多。當前市場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明年股市將由估值驅動轉爲盈利驅動,債市中也存在一定信用收縮和政策逐步退出的擔憂。在這樣預期下,投資者在爲2021年佈局時,應該把收益預期與防範風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

事實上,無論是股市還是債市,任何單一資產都必然要經歷牛市或者熊市,而由於股和債兩類資產之間存在“蹺蹺板效應”,所以通過有效的資產配置,是可以形成一個攻守兼備的組合,在保持較小波動下,實現較可觀的收益。

關於資產配置理論的研究,最早源於1986年,美國學者布林森、胡德和貝博在《金融分析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爲《組合績效的決定》的文章,文中首次提出“投資收益的91.5%由資產配置決定”,指出資產配置對於投資收益的貢獻,要遠遠大於時機選擇和具體股票的選擇。

從下圖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大類資產表現具有一定互補性。

當然,資產配置需要更強的全局視野,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而兩年很受青睞的“固收+”產品核心能力就是資產配置能力,可以解決廣大普通投資者不懂資產配置、不懂擇時這樣一個問題,本質上是相當於把這些困難的問題,全權委託給專業的機構投資者。

目前看,對於低風險偏好羣體來說,目前找到一種年預期收益穩定在4%—8%之間的理財產品並不容易。而投研實力強的機構所管理的優秀固收+產品,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NO. 2|爲什麼固收+體驗佳

深耕固收+12年的華夏基金,在這一領域就有亮眼表現。萬德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華夏基金旗下的固收+產品——包括混合偏債、二級債基——最近1年全部產品正收益,平均收益率12.96%;最近2年全部產品正收益,平均收益率24.12%,成立以來全部產品正收益,平均收益率35.73%。從年化收益率來看,全部產品最近2年平均年化收益11.29%,最近3年平均年化收益6.85%。

這種表現,基於在資產配置方面華夏基金的多年積澱。早在2008年,華夏基金髮行量全市場第一個二級債基華夏希望,實際上開啓了股和債混合投資的模式。到2017年,華夏又成爲首批FOF的管理人。FOF不僅可爲投資人提供簡單便捷的“一站式”選基金,還具有大類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風險的功能。爲更好發揮FOF威力,公司也提前成立了資產配置部,打造出升級版資產配置策略。

所以在固收+領域,華夏基金旗下人才輩出也是順理成章。比如華夏基金固收團隊靈魂人物之一劉明宇,現任華夏基金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行政負責人。他管理的華夏鼎茂在2018年,成爲金牛獎和明星基金獎雙重業內重磅大獎加身的優秀產品。這種實力也普遍體現在他管理的其他產品上,比如成立於2019年8月21日的鼎淳債券A(007282),截至12月25日,任職回報已達10.21%,折算成年化收益是7.42%。

通過劉明宇對自己投資理念的介紹,投資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了解,固收+爲什麼能帶來“穩穩的幸福”。

劉明宇曾提到,“固收+”的固收和純債基金的操作方式上會有一些區別。“固收+”的純債部分操作上,會更求穩定。純債倉位,會優先考慮能爲組合整體貢獻多少安全墊,相應的在底倉久期選擇上,會傾向於更保守。而在權益倉位,“固收+”策略會更傾向於做“確定性強”的操作。他舉例說明,假如說一隻股票預期收益是30%,持有該券獲取的收益臨近目標區間的時候,就會考慮減倉,尋找下一個標的。

此外從整體看,基於控制回撤的考量,在組合回撤達到最大容忍回撤70%左右水平的時候,就會考慮降低倉位等操作。可以看出,固收+產品收益主要來自於基金經理的有效資產配置,而產品本身對穩定性的訴求很高,這種平衡性帶來了較好投資體驗。

NO. 3|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固然基金經理自上而下的研究水平非常重要,但劉明宇也坦言整個平臺的能力非常重要。因爲現在股票多達4000多個,轉債超過400,此外市場依然在快速擴容,基金經理是不太可能做到各券全覆蓋的。對於個券研究,團隊支持無疑非常重要。比如目前市場中,大家普遍擔心信用風險的情況下,怎麼樣從中選出被錯殺的品種,選出有投資價值的收益較高的品種,這個能體現出整個公司的信用評級團隊的水平。

事實上,整體研究能力,正是機構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最重要的差別。從華夏基金過往看,不僅規避信用風險上戰績優良,在股票和債券中發掘阿爾法機會上也有優異表現。越是嚴峻複雜挑戰多的大環境,這種優勢也更容易體現出來。因此在明年,投資者更多依靠專業機構本身也是一種“底線思維”的體現。

在劉明宇看來,明年債市大概率是震盪狀態,不太可能像今年一樣是一個明顯的熊市了。這樣的市場即使是拿票息,債對明年組合收益率的貢獻也能有3%—5%,會比今年好很多。而在股市方面則更多體現爲結構性機會,看到勝率比較高的時候纔會出手,這需要更多借助股票團隊的力量,就是去選風口,選好股。

在一次媒體訪談中,劉明宇曾說過:“我希望自己管的“固收+”產品能夠讓淨值儘量的平穩一點,讓大家每一年都有錢賺。”話雖樸素,但卻體現出一個深刻道理:投資是一場持久戰,在市場不太好時獲取一個可以接受的正收益,在市場好的時候能夠抓住時機多賺一點錢,將在長期收穫“穩穩的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