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顧見

監製丨闌夕

市值突破千億美元、Q3出貨量超越蘋果、手機和電視產品開始在高端市場獨當一面...

10歲的小米好像一夜間完成了所有曾立下的flag,然後以一部小米11昂首闊步邁向新十年。

猶記得"小米做高端能成嗎?"的討論曾不絕於耳。

結果是,平地起高樓的MIX系列成了現象級神機的代名詞,昔日最經典的數字系列成長爲高端市場性價比"一哥",

同時用幾種不同的姿勢解鎖有"地獄副本"之稱的高端市場,小米是怎麼做到的?

小米做高端,志不在利潤

"小米品牌手機已放下對價格的限制,不惜一切追求極致體驗,全力以赴衝擊高端市場。當然,我們依然會堅持‘定價厚道’的企業價值觀。"

很多人把雷軍在今年3月發佈的這條微博視爲小米手機高端戰略的起點。實際上,在2019年初雷軍通過一次品牌獨立,把"爲發燒而生"的市場和野望交給Redmi後,就帶着小米向高端市場吹響了衝鋒號。

前有競爭對手虎視眈眈,後有團隊親手締造的Redmi窮追猛趕。小米除了一往無前,別無他路。

高端市場是一座金山。更可觀的利潤,產業鏈話語權,品牌價值的持續升值,以及巨量現金儲備帶來的彈性發展空間和安全感。就像蘋果公司,獨攬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60%以上,賬上還隨時趴着上千億美元現金。哪怕是像造車這樣的跨界目標,也能迅速"開掛"落地。

但雷軍卻說,產品高端化不等於價格高端化。可見小米所向往的高端市場其實另有所指:讓用戶體驗變得更高端。小米做高端不是爲了生產更多"賣上價"的手機,而是創造實實在在解決用戶需求,實現體驗效率雙升級的科技工具。

就像一炮而紅的MIX系列,選擇在人聲鼎沸之時連續兩年放棄量產,原因僅是因爲內部團隊對產品定義不滿意。這個近乎偏執的決策,還引發了網友有關"mix不會出量產版了嗎,小米放棄這條線了嗎?"等質疑。

單純從經營角度來說,完全有折中方式來應對MIX突然"失聲"造成的負面影響。比如借MIX的熱度通過內部運作和移花接木。推出一些兄弟機型鎖定利潤。而小米偏不,硬是要靠實力說話,哪怕不得不把勝利的時間點向後推移。

時至今日,小米京東旗艦店裏僅小米10的累積評論已超過66萬條。小米11首銷被瞬間搶光,僅薇婭直播間預定量就超一萬七千臺,京東預售界面的收藏數超過3.3萬,MIX系列也重新"活"了過來。當年未完的小目標,如今有了更多"接棒"產品。

衆所周知,數字系列是小米的開篇之作,也是外界最易接觸和購買到的經典機型,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人們印象裏的"小米本尊"。疊加小米手機Q3以13.1%全球佔有率重返全球前三的表現(IDC數據)來看,小米高端化戰略的成功不是依靠某款另闢蹊徑的機型,而是一場全方位的進階。

數字系列手機破圈成功,約等於小米品牌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

從小米NOTE到MIX,乃至小米10和小米11...在外界看來,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好像"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漸進式發展。但實際上,這個向上突破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更不是輕描淡寫的"堆料",而是通過內部賽馬在迷霧中探索出的結果。

《一往無前》中提及的多次供應鏈艱難調整、MIX系列兩年的無聲思考、NOTE系列易手Redmi,還有不少沒來得及和用戶見面的機型和嘗試,最終被否決擱置。正是那些不可見的成本、無數試錯和失敗創新,才成就了小米手機邁向高端市場的堅實步伐。

如果一定要定義小米手機高端化的祕訣,那就是:產品的成長速度總能快於價格提升的速度。即使小米10、小米11沒有引爆市場,這種不斷向上攀登的產品態度也會促使小米登上高端市場的平臺。

今年上半年,RedmiNote8/Pro、Redmi8/A四款機型銷量躋身全球前十,公司在中國大陸地區600美元以上手機市場份額已達4%。在2020年前10個月之內,小米中國大陸定價3000元人民幣及以上,及海外定價300歐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機全球銷量超800萬臺。Q3當季,公司國內手機ASP同比提升14.7%。

Redmi成了"昔日的小米",小米遇見了新的未來,二者都完成了一次屬於自己的"高端化"升級。

背後的力量:100+實驗室在創造

小米是家很"累"的公司。

這種累不單指雷軍"互聯網勞模"的行事作風,還有每每推出新戰略新願景時的額外"解釋成本"。

上市時,有聲音質疑小米不能算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小米試圖通過業務模式梳理邏輯,但直到小米股價漲至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水平,這個認知才深入人心。

最近,雷軍借小米11發佈之際推出不帶充電器的版本發起環保倡議,被一些人認爲是營銷噱頭和"小心機"。

隨後答案揭曉:有無充電器的小米11售價相同。有人這才恍然大悟直呼"幹得漂亮"。

還有人認爲小米的強項是營銷。即使雷軍坦言小米品牌和營銷是自身短板,也沒能改變既定印象。緊接着,又有人認爲小米註定與高端市場無緣:因爲雷軍曾公開承諾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

——如果不違背這條"小米定律",小米手機怎樣才能進入3000、4000甚至更高價格區間?

在小米11上,這兩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那就是,一邊追求硬件層面的"頂配",一邊通過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發揮增量價值,讓好產品配得上好價格。

這個結論在小米11上清晰可見:

硬件方面,有全球首發的高通驍龍888最新一代旗艦移動平臺,採用目前最先進的5nm工藝製程,性能全面提升的同時,功耗表現更加優秀。有號稱"史上最貴屏幕"的6.81英寸四曲面挖孔式全面屏,分辨率提升到3200×1400,支持120Hz刷新率、240Hz觸控採樣率,支持超高色準、10億色顯示。有第六代高通AI引擎,內置強勁的Hexagon780融合AI加速器,達到目前移動處理平臺的最強AI算力。

技術創新方面,有廣受好評的長焦微距相機和多種AI分身、定身創意拍攝功能,能夠讓一億像素的三攝配置"如虎添翼",無懼視頻夜景等嚴苛考驗。有支持指紋檢測心率等健康功能,讓科技關懷真正走入日常生活。有55W有線秒充、50W無線秒充及10W無線反充多種貼心功能,讓用戶徹底擺脫"電池焦慮"。有全面升級的MIUI12.5,在移動辦公、安全隱私、基礎體驗、能耗上均帶來不同程度的驚喜,甚至在部分方面超越了iOS。

伴隨着小米11的盛大發布,人們才驚覺:那個天才程序員創始人在技術操盤上"寶刀未老。"

幾個月前,雷軍在微博上點讚了一名小米員工。原因是對方爲了解決用戶反饋的夜景拍攝問題,獨自在寒冷的晚上進行戶外加班。

這位技術工作者只是小米技術生態的冰山一角。據官方披露,小米實驗室已遍佈全球,僅小米科技園就擁有各類實驗室共123間,其中手機實驗室90+間,涵蓋5G、射頻、天線、相機、顯示光學、音頻、可靠性等專業學科。爲了提升5G時代的產品表現,小米5G實驗室擁有兩套核心網和上百套5G基站模擬全球20多個主流運營商的商業網絡,工程師足不出戶,就能調試全球5G信號。

不少用戶喜聞樂見的MIX全面屏、120倍變焦、雙原生ISO等影像科技、無線充電,屏下相機、智能設備一指連技術,沒有一樣是"拿來主義"的產物。比如16年小米發佈的MIX全面屏手機,全面屏方面就申請了102項專利。不久前,雷軍還在《新聞聯播》中表示,今年小米研發投資會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高端即引領",小米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覆蓋和顛覆着智能手機的各個角落,變相提供了高端化的先決條件。這些日夜兼程工作着的實驗室和技術儲備,纔是小米重返"世界第三",並向更高規格目標發起挑戰的底氣所在。2021,乃至下一個十年,只要這些科技齒輪保持活性不斷轉動,小米的科技競爭力就有無限可能。

這也難怪,在《價值》一書中說出"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們不斷創新,不斷瘋狂創造長期價值。"的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會選擇投資小米。

當然,這家公司會繼續"累"下去:因爲技術創新的複雜性還會增加,要向外界解釋的"現象"越來越多。

手機破壁,AIoT生態滿盤皆活

雷軍曾在全員信中提到過,小米接下來的核心戰略將升級爲"手機×AIoT"。

從這個視角來看,小米是否進駐高端市場反而像是個"僞命題":如果拒絕高端市場,等於爲自己憑空造了個"屋頂"。"自我設限"的麻煩在於,小米生態鏈上的"小兄弟們"生存空間和想象力都會戛然而止。

智能手機是小米AIoT乃至整個小米生態的"橋頭堡"。在AIoT佈局方面,除了智能電視等核心產品外,小米多是以投資賦能的方式完成擴品,置於"米家"品牌之下,比如路由器、平板電腦、智能手環、智能自行車、VR設備等。再加上小米有品裏一大串長尾生活消費品,線下的小米之家佈局,都需要智能手機形成的用戶羣、口碑、品牌效應帶來更多流動性。

手機在高端市場立住了,也就佔據了消費者決策鏈條上的制高點,後面的產品矩陣才能高效運轉起來。以客廳經濟爲錨點形成"網絡效應",繼而通過各自的規模優勢擴大領先地位。否則,那些產品必須獨自面對各自賽道上的同質化競爭,無論是發展還是產品迭代,節奏都會被動放慢。

小米手機出色的市場表現顯然沒有讓生態鏈上的企業失望。

2018年時小米IoT平臺就已支持將近2000款設備,不算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智能設備連接數量超出1.32億臺。雲米、石頭科技等優秀的生態鏈企業接連上市,加入小米生態鏈意味着共贏和突破。

如今小米是世界最大消費級物聯網平臺,且IoT平臺規模不斷擴大保持全球領先優勢。IoT平臺帶來的不僅僅是營收和用戶規模的持續增長,更爲小米AI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最有代表性的AI助手小愛同學就"進步飛快":不僅擁有了自己的虛擬形象,在功能更新、模型訓練和多輪對話方向方面也比同類產品更有場景優勢。隨着小米手機高端化愈發深入,上述生態鏈和AI能力也將得到方向指引,繼續緊跟小米手機的步伐創造各自的用戶價值。

需要了解的是,小米發起高端化探索的時間點,也是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提速期。有了產品多樣性、銷售規模、AI和數據優勢,小米的"手機×AIoT"戰略還能向上遊工業製造端"輸血",成爲中國智造的"樣本工程"。

比如,兩年前小米爲了向製造端佈局設立的小米智能工廠,目前已經能夠承接小米高端手機的產能需求:數據顯示,該智能工廠能夠每年生產一百萬臺高端智能手機,成爲目前手機工業裏領先的自動化生產線。小米後續在新材料、新工藝以及高端產品預研方面的項目,也能在這裏獨立完成測試。目前該智能工廠二期已經啓動,年產量達千萬臺。這些智能製造能力,必然會隨着小米手機向小米生態鏈、外部合作伙伴的傳導鏈條不斷向外賦能。

由此可見,小米手機成長史裏的每塊拼圖,都連接着中國製造的"血肉"和進取精神。這種共鳴和共振,讓他們總能化危爲機勇攀高峯。如果說,小米11是過去十年的集大成之作,那麼它也將是新十年路上最微不足道的一個"打卡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