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成爲國際互聯網體系中的第77個成員,互聯網時代正式開啓。次年,中關村南大街上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那個位置,是一家網絡科教館。

在那個時代,人們對互聯網有諸多美好幻想,但即使最有想像力的人,也不會預料到,在20多年後的2020年,數字技術將如何幫助中國安然度過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

過去一年裏,爲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中國全面向數智化社會轉型,在無數企業家、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作者的努力下,從商業到生活,從服務到治理,都被雲技術重新架構,一個雲上的孿生中國加速誕生,阿里雲與吳曉波合作拍攝首部數字創新紀錄片《雲上的中國》,就爲我們展示了這廣闊圖景的冰山一角。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一、勇氣

創新很多時候是一個跟勇氣強關聯的詞彙。因爲創新意味着跨出舒適圈,需要的不僅僅是靈感。

在《雲上的中國》中,郭斌認爲,接下來十年,數字化是中國企業重要發展方向。這是大多數人公認的事實,但是當浪潮推進到自己的面前,又是另一回事。

蒙牛集團首席信息官CIO張決曾經提到,在2018年蒙牛與阿里雲合作的“智慧牧場”項目啓動的時候,大多數牧場經營者都對此持有牴觸態度,800多個牧場之中,只有6個牧場接受了這個項目。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站在那些拒絕的牧場主的視角,那麼很難認爲他們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任何新項目都蘊含着風險,更何況是將畜牧產業智能化這樣改變生產方式的大項目。但大多數經營者都是厭惡風險的。而且,智慧牧場即使成功了,也會產生許多問題。張決就在紀錄片中直言不諱,“數字技術應用傳統的管理方式、流程都會產生挑戰,對傳統存量的觸動還是非常大。”

但越是如此,越是顯示出最初的項目參加者的遠見和勇氣,而“智慧牧場”也沒有令他們失望,通過智能脖環對牛的健康、發情狀況進行數據監測,大大減輕了養殖者的工作負擔,而通過擠奶廳的物聯網設備對牛產奶量、成分變化的檢測,可以針對性調控養殖方針與營養。

如今阿里雲數字化專家提供的智能排產解決方案正在蒙牛生產的各個領域深度應用。在 2020 年 1 月的冬季達沃斯論壇上,蒙牛集團 CEO 盧敏放表示,“一盒蒙牛牛奶背後有 170 兆字節的數據”。

數字化不僅改變了蒙牛,也正在改變着包括畜牧業在內的整個農業,如在壽光,這個中國北方蔬菜生產的心臟,得益於阿里雲建立的“數字化蔬菜工場”。這裏的菜農只需遠程實時追蹤酸鹼、溫度等數據,使所有參數都保持在智能模型得出的最佳值,就能在節省人力的同時,提高近 4 倍的產量。“雲上農業”正在如浪潮般席捲中國。

而同樣的勇氣,也體現在波司登身上。

作爲服裝領域的老牌企業,波司登早已建立了相對穩定的供應鏈體系。而且也在過去十幾年裏始終穩居中國羽絨服頭部企業的位置。但是其卻沒有形成對傳統模式的路徑依賴,而是在2014年庫存問題初現,中國服裝產業仍然對數字化十分陌生之際,便決定建立拉式補貨系統,用數字化應對危局。

最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永遠是降維打擊,在建立起初步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後,到2017年,波司登的售罄率便已經接近80%。在今年的疫情中,波司登在48個小時之內,便從全國調集超過15萬件羽絨服,並將其投送向戰疫一線。

但是,這並非波司登數字化的終點,今年四月,波司登與阿里雲合作,建設數據中臺,發力精準營銷與一體化運營。而波司登創始人高德康在紀錄片中,反覆強調觀念纔是數智化轉型的核心,企業雲上工程的成功,在於接受新觀念。

儘管此時,他已經接近70歲,儘管數智化轉型,意味着對他自己曾經辛苦建立的體系進行“破壞性創新”。

二、擔當

在2020年的雙十一前夜,吳曉波與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有一場輕鬆的對話,張建鋒認爲,危機也是轉機,2020年是數字化轉型普及的一年。健康碼讓許多人第一次將生活與雲計算、大數據聯繫在一起。

但是在年初,中國面對的局勢並沒有這樣輕描淡寫。

以杭州爲例,春節後,這座人口過千萬的城市面臨着 550 萬人的“返杭潮”,一邊是防疫的壓力,另一邊是儘快“激活”因疫情陷入停擺的城市。“防疫”和“復工”猶如天平的兩端,難以平衡。

但是,這樣的困境也並非沒有解決方案,早在疫情之前,爲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等數字化治理的基礎問題,浙江大數據局便與阿里雲深度合作,建立了統一的政務雲平臺,和軟硬件兩方面的數字化“基礎設施”。

依靠這樣先期的準備,浙江大數據局很快克服了實時追蹤用戶軌跡等技術問題,在包括阿里雲項目團隊、技術團隊在內的所有人努力下,於2 月 11 日成功上線杭州健康碼,成爲疫情中有效的管控方案。5 天后的 2 月 17 日,浙江省 11 個市的健康碼也同步上線。隨後一週,全國健康碼上線。

健康碼的推出,不僅爲全國的戰疫和經濟復甦提供了有力的數字保障,創造了全新的中國速度。也讓人們看到了數字化治理的無限可能性。而這一切,依靠的是無數政府工作人員、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與其他奮戰在一線的抗疫人員一樣,他們也堅守了自己的崗位,並且打了勝仗。

而儘管方向不同,攀鋼同樣在數智化轉型中展現了自己的擔當,那就是“不斷進步,迎難而上”。與商業與輕工業爲主的製造業相比,具有更復雜生產流程的重工業顯然更難以進行數智化轉型,而重工業當中,組織架構難以打破和改變的傳統企業則是難中之難。

重工業企業的數智化轉型的困難程度,可以用紀錄片中的一個案例來闡釋,在攀鋼旗下的西昌鋼釩與阿里雲合作的“鋼鐵大腦”項目中,不得不引進第三方積微物聯居中協調,原因很簡單:攀鋼與阿里甚至與“語言系統”都不一樣,需要即懂鋼鐵又懂數智化的第三方來充當“翻譯器”,但即使如此,雙方的交流也磕磕絆絆,用周敏的話,“吵架是家常便飯”。

但是,這樣的苦難並沒有擋住攀鋼的決心。攀鋼對自身的定位是“世界級的新材料企業”,爲了兌現這樣的雄心壯志,他們自己給自己“洗腦袋”,從零開始構建自身的數字化生產體系,經過 16 個月的全力奮戰,第一個數字化項目——AI 鍊鋼終於在 2019 年 11 月上線。也是從那一刻起,鍊鋼工人就必須“軟硬通喫”。 與傳統鍊鋼相比,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支持下,攀鋼西昌鋼釩僅“降低鍊鋼鋼鐵料消耗”“冷軋產品表面缺陷識別”這兩項改造,在試點階段即可實現每年可節省 1700 萬元鍊鋼成本,帶來的效益提升高達 2.4 倍,同時節省 25%的人工。當前,與數字化在大B端普及同步的潮流,是中國正在從製造大國向着製造強國進發,就無論哪一項的源動力,都來自於無數個像攀鋼這樣企業的不斷進步。

三、格局

在紀錄片中,科技創新產業專家王煜全曾經提到,最近雲服務領域有一個比較火的術語叫做“增強現實”,意思是通過數字化加深對現實世界的瞭解,並且通過數字化實現對現實生產的優化。

這個術語流行的原因很簡單。傳統的互聯網產業,集中於營造虛擬的網絡空間,而如今數字化正在現實世界深度聯通,最終改進我們的生活與生產。而當今,增強現實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以“城市大腦”的構建。

智慧城市的提法由來已久,其本質在於以城市爲對象,組織精細化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治理。傳統而言,人類社會中可以根據實時數據進行調整的組織結構上限是企業或者垂直部門,而上升到城市的層面,就必須依靠滯後性的統計和反饋來宏觀調控。我們都熟悉的案例是即使某段路特別容易堵車,也難以立即採取措施解決問題。

而與之相比,建立了“城市大腦”的智慧城市,可以作爲城市的核心樞紐,對城市中實時發生的事件進行反饋,如城市大腦的首倡者,作爲阿里雲“根據地”的杭州,爲了有效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於2016年4月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大腦,如今,杭州交通擁堵排名從 2014 年的全國第 2 位,下降至第 57 位。

而且,隨着城市大腦越來越聰明,智慧城市正在深入杭州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從辦社保、搖車牌,到取公積金、預約掛號,各種傳統城市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都正在迎刃而解,2019 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的目標;在《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 中,杭州數字治理指數位居全國第一。

《雲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覺得其內容是着眼全局的宏觀敘事,但實際上它講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從工業到農業,從經濟到治理,從企業到城市,在這些大時代的一角,許多人在爲了雲上中國的誕生而不懈努力,他們瞭解自己工作的意義,因此正在以更開放和堅定的心態,迎接一個新的世界。

能看清變革,能接受變革,謂之格局。

作者:錢皓

編輯:安吉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