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銀耳、羊肚菌、金針菇、杏鮑菇……食用菌因其營養豐富、口感獨特,如今已成爲百姓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拌炒蒸炸的“研究”方式,有人還將食用菌帶進實驗室,寫進資源圖鑑,爲之構建全基因數據庫,更以食用菌產業爲抓手,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堅定前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在菌物科學和工程產業化研究中深耕40餘年,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創立“菌類作物學”,並倡導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爲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及菌物學科的快速發展作出貢獻。

李玉在2020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佈儀式現場

在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020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榜中,有李玉的名字。

菌物研究的拓荒者

自1978年考取吉林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

李玉和團隊深入全國所有省市區開展菌物資源調查,系統開展菌類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等基礎研究,獲得1.2萬份標本與菌株。其中僅黏菌就報道了400餘種,佔世界已知種的2/3,發現並命名36個黏菌新種,開創了我國黏菌分類學研究的新領域。

除此之外,李玉等人還完成《中國真菌志—香菇卷》編研,製作了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學標本,建成了我國首個菌類種質資源庫。

由於我國菌物學研究起步晚,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因此李玉對於人才培養一直牽腸掛肚。

李玉(左)指導研究團隊

他和弟子們挑起了建設我國第一個菌物專業的重擔,在一堆廢舊的物資中揀回了這個專業所需的儀器設備,並較短時間內在吉林農業大學設立了菌類作物自主設置博士授權學科和碩士授權學科。30多年來,他累計培養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已經成長爲菌物產業的領軍人才或骨幹力量。

2019年,李玉又推動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成爲我國首個菌物類本科專業。

爲食用菌產業打好根基

在披荊斬棘的科研道路上,有人問:“你們老研究這些菌有什麼用?誰關心多一種少一種?就不能研究點兒讓百姓掙錢的事嗎?”

李玉有些五味雜陳,但也更堅定了信念,“一定要讓菌物進入公衆的視野,進入科學家的教材,進入大衆的讀本,進入農民的田間地頭,進入企業家的工廠,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

李玉介紹菌物情況

食用菌是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專業,近年才發展成爲大產業。李玉對比了兩組數字:1978年我國食用菌產量才5.7萬噸,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食用菌產量已近4000萬噸。

如今,中國食用菌產量已佔全球75%以上,然而,我國是食用菌大國,卻不是強國。李玉介紹,目前我國食用菌菌種基本來自荷蘭、美國等國,木耳、香菇主要來自日本、韓國,就連加工設備也需要進口。“因此,全產業鏈創新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以創新成果爲依託,李玉先後主持完成“973”“948”科研項目50餘項,創新和改進了全日光間歇迷霧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8項關鍵技術,顛覆了食用菌需棚室遮光保溼栽培傳統理念,解決了北方食用菌發展中的工程技術難題,真正實現了國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的食用菌發展戰略,促進了菌物科學的發展及食用菌產業化升級。

李玉認爲,食用菌產業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重要的產業環。他和團隊建立起食用菌原生質體制備和遺傳轉化技術體系,選育黑木耳、玉木耳等廣適性品種45個;集成創新出兩棚制花菇生產、米菇間作、全株高值化利用等9項生產工藝,改變了食用菌產業低水平徘徊的局面,產生經濟效益達300億元。

他們見證了我國食用菌產業從簡陋的地溝、菇棚,到花園式的基地;從傳統的庭院式生產,到現代化的工廠化生產的發展過程。

“食用菌產業是我們的根基,應用真菌學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離不開生產一線。”李玉時常對學生說。

國內國外 科技扶貧

“小木耳,大產業。”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時這樣點評。這正是李玉團隊對口科技幫扶的成果。

2017年,由科技部牽線,李玉團隊奔赴柞水縣開啓了科技扶貧行動。團隊爲柞水選育的5個木耳移栽品種都實現了大面積推廣,柞水木耳被認定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兩年後,柞水縣正是依靠木耳產業實現了脫貧摘帽。

李玉在產業基地調研

此後,爲了避免產業總體效益不高、“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發生,李玉團隊又開始了深加工產品的研發。木耳冰淇淋、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等產品已相繼研發成功,在柞水,木耳全鏈條產品矩陣已見雛形。

“脫貧攻堅完成後還不是終點,我們得繼續幫助當地考慮如何轉入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李玉興奮地表示。

事實上,李玉自2012起就開始積極投身全國脫貧攻堅事業,吉林汪清、雲南瀾滄、浙江慶元、山西臨縣、貴州銅仁、河北阜平……李玉團隊在全國40多個貧困縣(市)留下足跡,帶領農民精準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範推廣60億菌袋,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

食用菌栽培技術還通過中國援助項目沿着“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到達了贊比亞。李玉團隊針對贊比亞高原熱帶氣候特點,集成創新出適宜當地種植的食用菌品種8個和配套生產技術體系,幫助當地人民全年都能喫上蘑菇,更是以食用菌改變了贊比亞的種植業結構和種植面貌。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總書記的點贊,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內的食用菌產業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特別是在國家精準產業扶貧方面發揮的實實在在的作用,更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邁向全新里程的進軍號。”李玉的聲音愈發鏗鏘。

來源:中國科協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