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獅王可能每隔兩三年就換新的,但雌獅在獅羣中的地位卻不可撼動。在西方,獅子是最受青睞的貓科動物,不少國王的王冠上都有獅子圖案,而後來“1946年地坑獅虎鬥”以獅子勝利而告終,也被很多人認爲這不過是預設結局。

獅王大戰

說起來可能有點殘酷,不少獅王都只能在一個獅羣中當幾年頭領,甚至時間短可以到只有幾個月,這完全取決於外來雄獅的實力大小。據說,獅王當得最久的一頭獅子幹了6年,但一般雄獅都難以超過2年。每當獅羣有新的獅王上位,那便意味着又有幼年雄獅會成爲草原上無家可歸的孩子,在它們被趕走的時候,雌獅媽媽也不會挽留自己的孩子。

其實,被趕出獅羣的雄獅還算幸運,至少它們可以選擇和其他雄獅一起、又或是單槍匹馬地去挑戰其他獅羣的獅王,然後擁有屬於自己的領地和配偶。因爲還有不少幼獅會直接被新獅王殺死,它們根本沒有機會走出獅羣,更別說成爲哪個獅羣的獅王。而即便個別雌師也有被趕出獅羣的情況,但它們很快就可以加入其他獅羣,並得到其他獅羣成員的接納。

試想一想,新獅王趕走自己孩子、甚至殺死自己孩子的時候,雌獅都沒有出手相助,又何況是兩個與自己沒有任何血親關係的雄獅。換個角度來說,大自然界本就是弱肉強食,只有更強的守護者才能給自己的存活帶來更大保障,也只有實力更強的獅王,纔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和配偶。

而且,如果幼年雄獅一直不離開自己所在的羣體,那麼就容易發生兄弟姐妹之間的近親交配行爲,這完全不利於物種的繁衍生息。而且,在自然界中,雄獅和雄獅之間的爭霸很常見,它們的目標都是獅王,所以,雖然動物園裏的獅子可能活到二十多歲,但野外環境中的獅子能活個十來年就不錯了。

雌雄兩態

不像別的貓科動物,我們很難肉眼看出它的性別,但獅子不同,因爲它是地球上唯一的一種具有“雌雄兩態”特徵的大型貓科動物。這一點如果家裏養了寵物貓的朋友都懂,正如我們不可能看一眼就知道某隻加菲貓是公是母。

雌獅和雄獅在身形上有明顯不同,雄獅長着比較長的鬢毛,尤其是那些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棲息的雄獅,鬢毛不僅可以長到肩部和胸部,還能長到腹部和背部位置,而毛髮的顏色可能是黑色、深棕色或淡棕色。

與此同時,儘管獅子天生就長了所有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頭骨,但雌獅在這方面還是要比雄獅要遜色一些,兩者的頭體長度通常分別爲28到32釐米和35到38釐米,南非雄獅的頭體長還能超過37釐米,已知雄獅頭體長最大的能達到40.2釐米,這一點體型非凡的北非獅也趕不上。

分工不同

當然,具有集羣屬性的雌獅和雄獅,兩者之間的差異當然不只有外形上的不同,同時還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分工。獅羣的平均成員數量是17頭的樣子,小的獅羣可能只有8個成員,而大的獅羣則可能有30個成員,一個獅羣中往往存在連續好幾代的雌獅,但卻只有一頭到兩頭雄獅。

實際上,雄獅並不是隨時和整個獅羣呆在一起的,因爲,它的責任就是保衛領地,所以日常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在領地周圍遊走。至於領地的大小,那就主要看食物是否充足,獅羣領地可能小到只有20平方千米,也可能達到1500平方千米。

獅羣的主要成員一般都是雌獅,而它們的分工就主要是狩獵和照顧後代,與獵物相比,雌獅是並不擅長奔跑,因爲它們並不具備長途追擊的良好耐力。所以,它們會利用自己更靈敏的嗅覺來發現獵物的藏身之地。所以,獅子在狩獵的時候絕不會瘋狂追逐,而是抓住一個時機迅猛的撲向獵物,並將其死死咬住。

要知道,雌獅是不喜歡單打獨鬥的,所以,當它們攻擊獵物的時候,也會多頭雌獅羣體上去圍攻,直接將獵物包圍在中間。至於食物到手之後的分配,那一般都是雄獅優先享用獵物,然後是雌獅,最後纔是獅羣中的幼獅,這也是爲什麼幼獅成活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