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候看李安导演的《色,戒》都能从中找到一些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是一部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

虽然是同一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彼时读小说,我是张爱玲的读者。此时看电影,我是李安的影迷。

在张爱玲文字构筑的故事中,我读到的是清冷和寂寞。在小说中所有的选择和被选择都是无奈之举,不对等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的象征。可是在那样的时代洪流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决定呢?

看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我从中看见的是绝望。大时代的绝望,小人物的绝望,还有爱情的绝望。

没有经历过那个战乱的时代,或许很难理解深处那个时代的人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使命和隐忍。

所以我更愿意站在爱情的角度来解读易先生和王佳芝。

两个人的爱情始于一场阴谋,这意味着他们的爱情自然也将无疾而终。

忘了是从哪里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下大雨,一对男女来到了破庙躲雨。

本希望雨停了之后再走,结果这场大雨没完没了的下。

饿了,到处找食物。困了,因为寒冷相拥而睡。

几天之后雨停了,两个人就此告别。

虽然都知道,以后可能不会再相见。但相拥时的温暖,却成了永久的记忆。

后来女人接到了一个任务,需要刺杀一个男人。

当他开始接近这个男人的时候发现这个男人就是破庙里的那个。

她心软了。

比起所谓崇高狂热的革命信仰,雨天的温存更真实。

每和这个男人见一面,她对他的爱就多了一分。

后来爱情就变成了熊熊燃烧的爱欲。

女人知道她的时间不多了,男人也知道他的死期将至。

于是他对女人说,杀了我吧,我本来就是将死之人了。与其死在这乱世之中,不如死在爱人的怀抱。

男人从女人的怀里掏出刀子,握着女人的双手,让这把刀插入了自己的心脏。

女人完成了任务,可她到死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而死,那个崇高狂热,让人能够为之献身的革命信仰到底是什么?

在一些特殊的时代中,虚无的信仰是人得以为人最根本的原因。

足够的牺牲和足够的阴谋,可以让信仰从虚无走向狂欢。

遗憾的是,在《色,戒》中,牺牲并没有换来狂欢,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绝望。

故事的结尾隐而不发。

这样的电影需要用这样的秘密来结尾,这个世界是需要秘密的。而这些秘密隐藏着生存的奥秘。

命之所系、千钧一发,成王败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易先生是麦太太的启蒙老师。

在这里,所谓的启蒙是越轨、造反、颠覆当时的秩序和伦常。

就像萨德之于美黛莲。

诚然,身体比信仰要诚实的多。

每一次的接纳都意味着灵魂再一次的深入契合,没有硝烟、没有阴谋、没有死亡。只有两个人,爱着又恨着的两个人。

相信很多人看《色,戒》都带着某种隐秘的目的。

其实,《色,戒》这部电影是很难激起人的欲望的,它是一部关于绝望的电影,爱而不得是生活的常态,甚至是一种诅咒,从电影到生活。

这样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历史,本来就有一些永恒的话题重复不老,就像语言一般,从古说到今。

以阴谋、暗杀为主的电影并不少,成为精彩佳作的也有。

《色,戒》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用坚硬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柔软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保留一些沉静,这不是一部可以用来下饭的电影,不应该像其他电影那样来咀嚼。

要带着审美的眼光来欣赏,要分辨的出电影中的可感觉的部分和不可感觉得部分,保持着敬畏之态,聆听、静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