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9月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英帝国为了开拓东方市场,同时也为了刺探当时世界最大农业国大清的虚实,正式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经过一年的漫长行程,使团于1793年8月抵达北京。由于大清与英帝国之间,在文化传统、外交礼仪、世界观、政治制度、经济、科技等方面存在巨大认知偏差,同时双方在开放通商具体事宜方面也存在巨大分歧,最终双方不欢而散,马戛尔尼使团最终空手而回。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对于大清统治下的中国来说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从而重新认识世界,进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而40年后英帝国可就不像这次客气的要求中国认识世界了,而是用坚船利炮的巨大杀伤威力让中国认识世界了。

大清

今天我们就再次探讨下,如果当年大清乾隆皇帝答应了英使马戛尔尼的开放通商请求,会如何?

我个人认为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是如果大清乾隆皇帝答应英使马戛尔尼所提出的开放通商请求,同意英国在北京设立使馆或商馆并派常驻使节,同意开放沿海港口与英国开展贸易等,这样虽然利于大清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但同样也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危险。

因为这样会使大清的虚弱落后、沉疴积弊的一面,在英帝国面前展露无遗。在与大清长时间的通商过程中,深入了解到大清真实的实力与暴露出的弱点后,谁又能保证英帝国不会有征服侵略大清的野心。由此可以设想英帝国在大清乾隆年间就对大清进行武力侵犯并非是件遥不可及的事。而英帝国武力侵犯的结果,不用多说,大清的近海水师必然不是称霸四大洋的大英皇家海军的对手,大清水师舰艇、武器装备的落后陈旧相比当时先进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那真是小巫见大巫,焉能不败。

这样看来,乾隆皇帝治下的大清与英帝国进行深入的开放通商、贸易交往,恐怕会使鸦片战争提前40多年爆发,中国沦为西方半殖民地的时间恐怕也会提前40多年。

马戛尔尼使团战舰“狮子”号(网络图)

据史料记载,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的原因并不单纯,并非只是商贸方面的原因,即希望同清政府谈判改善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建立长久可靠的贸易关系。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更深层次地是带有殖民性质的政治原因。

这点我们从1792年9月8日,英国内务大臣敦达斯给马戛尔尼下达出使大清任务,并给出的七点建议中的第七条可以看出。这条建议如下:情报工作,在不引起大清怀疑的情况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大清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英国内务大臣给可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这个建议是别有用心的,让使团借出使之名认真细致地刺探大清各项情报,借以评估大清真实实力,就是为了在借通商之名打开大清大门后,为下一步的殖民侵略做准备。

从马戛尔尼使团访问大清期间,向大清提出的几点谈判要求上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英国的殖民意图,如:将浙江舟山一处岛屿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这与割让领土有何区别?);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这和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城市设立的国中之国“租界”有何区别?)。

马戛尔尼代表英帝国对乾隆皇帝治下的大清提出这样无理的带有侵犯领土主权的要求,任何主权国家都是不可能答应的。

另外马戛尔尼出使大清之际,当时英国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是有充足理由和迫切需求的。主要是因为英帝国最富饶的一块殖民地——北美十三州,在马戛尔尼出使大清的十年前(1783年北美正式独立成功),在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的英明领导以及法国等国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武装斗争摆脱了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此战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消耗了数额庞大的军费,还丟掉了一块极其重要的商品倾销地、税收来源地,因此之后英帝国重新在世界占领一块新的富饶殖民地做为补偿的想法肯定是很强烈的,而疆土广、人口多、财富足的大清自然是他们扩张殖民的不二之选。

马戛尔尼

还有就是当时英国在西方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英国国内的资源有限性和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使英国急于向海外扩张,以寻找更广阔的工业原料产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而处于“康乾盛世”的大清,当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1%,这是绝佳的商品倾销地。后来的“鸦片战争”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当然英帝国动用武力打败大清,迫使其接受其倾销商品政策,最初倾销的是鸦片,后来慢慢扩展到其它商品领域,这就是洋货的由来。

乾隆皇帝

第二种结果,当然是大家一厢情愿的想法,认为只要大清乾隆皇帝接受了马戛尔尼使团的通商贸易要求,英帝国就会和大清进行平等友好的通商贸易,同时认为英帝国会把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军事、工业制造等方面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大清。大清在乾隆皇帝带领下,也会放下“天朝上国”的身段认真向“西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然后富国强兵,走向现代化,成为和英法等国并驾齐驱的世界顶级强国,从而避免被西方侵略殖民的命运。

翻开历史,我们会看到,英国从一个北大西洋小岛国到18世纪末成为世界顶级资本主义强国,世界第一海洋强国,可从来没有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各方面落后自己的国家这么友好过,只看到它对这样的国家进行战争、侵略、掠夺,甚至和自己实力相当或是更强的对手,为了国家利益英帝国也是从不吝使用武力以及用合纵连横术来击败对方。因此,第二种结果我认为可能性也不大。

首先,英帝国是不会允许在18世纪末一个面积近14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亿的东方大国,发展成和它一样的工业强国的,这不是给自己的称霸之路添堵吗?英帝国自己在欧洲殚精竭虑数百年,先后与西班牙、法国、荷兰、俄国、奥地利等列强争雄,才有了18世纪末在欧洲及世界的优势地位。

其次,乾隆末年的大清,体量实在过于庞大,而且社会各领域受几千年来的儒家封建文明影响极深,这样的情况下,大清全盘接受学习西方文化、科技、政治制度几乎不可能,除非进行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大清的体量就算变革也需要很漫长时间。而在大清变革的这段混乱时期内,谁又能保证英帝国等西方列强不会蠢蠢欲动、乘虚而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