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都市待久了,時常會有一種讓人透不過氣的壓抑感。爲了暫時甩掉這種糟糕的感覺,很多人選擇旅行。

而在紀錄片《光語者》中,位於挪威北部、靠近北極的朗伊爾城和新奧爾松(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在地),來自世界各地懷揣“光影夢想”的人們和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科考人員,則於每年冬季四個月的極夜月份,經歷着不一樣的“旅行”……他(她)們爲極光而來,爲心中的寧靜夢想而來,更爲了完成在北極那段只屬於自己的故事而來,體會、享受着與自然爲伴的另一種人生。但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是先要與不見太陽的極夜和諧共存。

四個月不見太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以前曾看過一部歐美紀錄片,片名不記得了,講述的內容大致就是處於極夜中的人們,該怎樣生活?紀錄片中,人們把“黑夜”當白天過活,工作、喫飯、娛樂、休息,看起來與平常無異。但隨着日子慢慢拉長,極夜的壓抑感隨之而來……有的人樂在其中,有的人選擇離開,有的人深陷壓抑,甚至會有自殺的現象。

《光語者》以我國空間物理學博士劉楊獨自駐守黃河站的視角,開啓了充滿自然魅力和人性光芒的“極夜大戲”。駐守黃河站的劉楊,每天都有工作要忙,他負責三臺全天空極光成像儀和一臺極光光譜儀的開關機、數據檢查,以及兩臺磁力計和宇宙噪聲接收機的運行維護,看上去絕對是很忙碌的樣子,實際上劉楊還是孤獨的。

像劉楊這樣的科考人員,北極小鎮新奧爾松有三十幾個人,他(她)們來自世界各地,平時大家保持着友好,但也有適當的距離。所以,大部分時候,劉楊和他的“異國鄉親們”還是孤獨的。但只要有極光出現,無論是劉楊還是小鎮的其他人,都會變得非常興奮,在冰天雪地裏用各種設備各種拍,每個人都融入進了北極,融入到了震撼的極光中,或者說是另一種時空中……

而觀影者在美輪美奐的極光之魅的感染下,突然懂得了四個月的極夜雖然漫長,卻又彌足珍貴……極光是那樣的震撼和壯麗,那的的確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光芒。

而在《光語者》的另一處拍攝地朗伊爾城,則生活着一羣內心富足的“北極居民”。相比新奧爾松的科考人員,這些遷徙過來的“北極居民”,對於北極、極夜、極光則是另一種情感。版畫家奧拉夫、“攝影二代”艾娃、飼養雪橇犬的奧登和米婭,已經完完全全融入進了這片“極地”,他們的極夜生活充滿了“光明”,極光和冰雪則成了他們創作和積極生活的源泉。

而讓人印象最爲深刻的是一位即將離開朗伊爾城的居民。她叫弗雷亞,生於1938年,1968年來到朗伊爾城,2018年80歲時選擇離開。弗雷亞說朗伊爾城已經不適合她這個年齡的人,她要回到故鄉養老。弗雷亞的言外之意:如果再年輕一些,她依然會留在朗伊爾城。

北極、極夜和極光究竟散發出了怎樣一種“魔力”,讓那麼多“光語者”在“極地”開啓了另一種人生?12月21日到影院尋找正確答案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