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請回答》中,11歲的思涵在父母眼中,獨立生活能力很強,六歲就能自己做飯,可是,當父母讓她放下手機先寫作業的時候,她馬上就生氣跑回了房間!

可是,讓思涵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時,卻聽到了另外一種情況。她覺得,父母沒有陪伴自己,有了心裏話時,不想跟母親說,當父母不理解自己時,就會想發脾氣。主持人看到思涵在家裏,一個人做好了炒麪,還切了一盤水果,可是,只有她一個人喫,一個人玩,非常孤獨!

在她的心裏,父母根本不陪自己,爸爸還經常因爲一點兒小事兒就發火,沒有陪伴她成長,媽媽在家裏時,也只是,各忙各的,根本沒話說!原來,孩子的叛逆只不過,是在期盼着父母可以關注自己。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的行爲異常,是缺乏感情的表現,爲了引起長輩的注意,可看作爲一種情感需要。是一種心理依賴。將“依賴”反映在情緒上,可看作是兒童行爲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泄方式。

家長要想改變當下的情況,可以用這樣幾種方法來處理!

01 高質量的陪伴

每天可以跟孩子去爬山,去散步,一起打球,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孩子自己玩,父母在忙自己的事兒。《正面管教》的作者,著名教育專家簡.尼爾森說:“每週固定安排一個時間,跟孩子相處,不被任何事情打擾。”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很注重自己,願意陪着自己,內心會擁有無窮的力量,這份力量足以支撐孩子面對未來所有的挑戰!

02 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決定。

思涵在自己的門上,貼着一張字條,上面寫着:“進門請先敲門!”可是,媽媽從來都不敲門,直接就進了女兒的房間,思涵覺得媽媽根本就尊重自己,內心覺得很受傷。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後,母女開始發生爭吵。媽媽開始覺得女兒情緒失控,卻沒有想過,正是自己的行爲傷了孩子的心。

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成爲一個理解他人感受的人。正是因爲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女兒纔會用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

03 改變溝通的方式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不出三句話,就會說到學習方面。其實,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渴望得到家長的幫助,解決生活當中遇到的煩惱。思涵說:有心裏話的時候,願意跟閨密說,不願意跟媽媽說。

爲什麼孩子不願意跟家長說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長覺得,孩子只要關心學習就行了,卻忽略了孩子內心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父母的引導。

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儘量多聽孩子說。《如何說孩子才肯聽》中,作者指出來,想要孩子聽父母的話,前提是父母有同理心,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她遇到問題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變化。

結束語:

當孩子得到高質量的陪伴以後,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所有的壞情緒就全部都消失。得到愛和包容,孩子也用會用愛來溫暖所有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