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聰染冠肺醫治無效去世,這本來是一則在普通人看來並不起眼的新聞,但是近兩天因爲此事又掀起了網民的爭論,關於傅聰的父母傅雷夫妻之死,以及傅聰當年選擇從波蘭去往英國並改國籍的行爲。

網上的聲音大概有以下兩種:

第一,傅聰當年被公派至波蘭,但並未回國,反而選擇前往英國屬於叛國行爲,且因此使父母受到牽連,最終自縊身亡。

第二,傅聰之所以選擇移民,是特殊時代下的無奈選擇,而傅雷夫婦在傅聰出國之前就已經被打成you派,故導致傅雷夫婦自殺的不是傅聰的移民,而是的時代作用力傅雷夫婦之死,是時代的悲劇,不應該怪罪到傅聰頭上。

持有以上兩種觀點的人就傅聰當年出國的是非展開激烈的爭論。

對於傅聰這個人,如果不是因爲他去世的新聞上了熱搜,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他是誰,更別說他與傅雷的關係。

但是因爲他除了是傅雷的兒子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鋼琴家,他去世的消息一出,李雲迪在微博發文表深悼念,許多音樂愛好者也紛紛發聲悼念這位有“鋼琴詩人”美譽的鋼琴家。

然而透過一片讚美聲,以及死者爲大的傳統禮儀作用下的輿論,我們還是很輕易地就能聽到關於傅聰的另一種評價——叛國者、自私自利害死父母的無恥之徒。

對於傅聰當年的人生選擇,很難用現在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因爲他當年的行爲本身,已經超越了道德批判的範疇,從某種意義上,他的行爲已經觸犯了法律。

其實以上兩種觀點,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

一,藝術沒有國界,但藝術家有國界;

二,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相比於選擇出國的傅聰,他的胞弟傅敏卻選擇了另外的條路,他並沒有選擇逃離故土,而是留了下來,雖然經歷了坎坷的人生,但依舊保持着正直與善良。當年因爲傅聰的移民,傅敏也受到了不小的牽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的境遇可想而知。

作爲鋼琴家,傅聰無疑是值得讚揚的,但作爲一箇中國人,他當年的選擇雖然是時代作用下所做出的無奈選擇,但因爲他的離開,加速了父母悲劇的發生,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原諒的。

在時代的洪流面前,個人如同一個小水滴,無法逆轉時代發展的腳步,這是將個體放在時代大潮下的結論,但如果將傅聰放進他的家庭,他當初的選擇縱使有時代的原因,但拋下自己受難的父母和兄弟,自己一走了之,而且他深知他走後對家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每個人的人生中會面臨很多種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錯誤的時候,傅聰的這次選擇,對於他個人來說或許是正確的,他可以免受許多苦難,但是對於他的家人來說,他的選擇是極爲自私的,無異於給正被批鬥的父母雪上加霜。

縱使他今後取得的成就有多輝煌,都無法掩蓋他的過錯。

當然,很多人將他的過錯歸結於那個時代,我上面也說過,時代是造成傅雷夫婦悲劇的主因並沒有錯,但是傅聰作爲兒子,在風口浪尖時,置父母兄弟的死活於不顧,只顧自己的作法,無論放在任何時代都有悖於常理。

很多人習慣於美化成功人士,因爲一個人某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試圖將其打造成一個完美偶像,與此同時,很多人也習慣於否定一切,面對過去那個特殊而又悲劇的時代,在否定那個時代的同時,將該時代背景下發生的很多本質上與時代無關的事情扣上時代悲劇的帽子,以此粉飾很多罪惡和過錯,傅聰的個人選擇錯誤,就被很多人以時代的悲劇爲由遮掩。

以傅聰的行爲,即使沒有經歷那個時代,他一樣也會移民,也會出國,只不過,他正好選擇在當時的情形下出國。

如果他的出國和移民是完全個人的選擇,與ZF無關尚可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環境的自由,但是他當時是公派留學,在有任務在身的情形之下,他違反相關制度規定擅自出國並移民英國,改了國籍,即使放到現在,說他叛國也並不過分,更別說在那樣一個物殊而又敏感的時期。

他的選擇,是因爲恐懼和害怕,而他的移民改國籍卻透着對祖國深深的絕望和厭惡,有很多人說,那是因爲他的國家不值得他去守候。

但是億萬人民都從那個時代走了過來,當國家有難時,如果都選擇像傅聰這樣的做法選擇逃離,誰來建設國家?誰去改變這一切?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富有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傅聰作爲一個鋼琴家來說,也許在其粉絲心目中可稱之偉大,但他作爲一個身上流淌着中華民族血脈的人,他是自私的,也是卑微的。

這兩者同時體現在一個人身上並不矛盾,沒有必要因爲他是出色的鋼琴家而粉飾他的行爲,更沒有必要因爲他當年的過錯而否定他的藝術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