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對楊康的評價都存在着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爲楊康認賊做父,死不足惜,而有人則認爲,楊康之死,並不能全怪他自己,與其母親包惜弱有着很大的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楊康從小由李萍養大,他還會橫屍鐵槍廟嗎?

我們知道,整部《射鵰英雄傳》的所有故事皆因包惜弱救了被宋人追殺的完顏洪烈而起,想那完顏洪烈對溫婉美貌的包惜弱一見傾心,自此便不能忘懷,因而設計追殺楊鐵心和郭嘯天二人,騙過包惜弱,將其接入王府,納爲王妃,包惜弱小楊康小的時候並未跟其講清身世,楊康一直以爲自己就是金國小王爺,完顏洪烈也是其親生父親,當楊鐵心意外出現、包惜弱說明他身世的真相時,楊康接受無力是可想而知的,畢竟沒有哪個親媽會拿自己孩子的父親當兒戲,從小被完顏洪烈視如己出的楊康,難以接受楊鐵心是自己生父的行爲並不難理解,換作是普通人,怕也接受無力。

曾經有一件這樣的事情:一個孩子在五歲時被人販子拐走,由人販子將其撫養長大,其生母歷經二十多年尋子,終於在他將近三十歲時找到了他,但這個孩子拒絕與生母相認,並要求生母不要告發人販子養母。

這是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在這個孩子的記憶裏,他對於親情的記憶沒有生母,只有人販子媽媽,所以,讓他一下子與生母相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親情是憑藉長年累月的共同生活和照顧而積累起來的,在他的成長記憶裏,是沒有生母位置的,楊康的情形與這個故事類似,他很難一下子接受楊鐵心,哪怕給他時間,在他心裏,完顏洪烈的父親位置,也是楊鐵心難以撼動的,感情這件事情,有時候是不講道理的。

郭靖的父親郭嘯天死後,爲了保護腹中的孩子,李萍多次頑強地與段天德搏鬥,最後在蒙古將孩子產下。多年以後,成吉思汗以李萍性命威脅郭靖徵宋,李萍以死教子,囑咐郭靖一生要問心無愧。這一幕,是何等的大義凜然!李萍是一個生性堅韌、是非分明的女人,她是大宋的好子民,也是一位好母親。

她教給郭靖正統道德觀念和傳統俠義精神,郭靖的許多堅強的信念也是由她灌輸。李萍臨死前囑咐郭靖:“人生百年,轉眼即過,生死又有什麼大不了?只要一生問心無愧,也就不枉了在人世走一遭。若是別人負了我們,也不必念他過惡。你記住我的話吧。”接着,殷殷叮嚀:“孩子,你好好照顧自己。”李萍死得悲壯,無不令人不爲之感嘆!

反觀包惜弱,一個善良到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女人,她明知道完顏洪烈是金人,卻愛心氾濫救下了民族的敵人,因而給自己的丈夫惹來了殺身之禍,不僅如此,在完顏洪烈設局追殺郭楊二人之後,包惜弱居然委身於民族敵人完顏洪烈,嫁便嫁了,人各有志,況且包惜弱一個弱女子,帶着孩子也確實沒法生活,但她人在王府,心繫牛家村,這恰恰說明包惜弱的內心深處,尚存一點家國情懷,但她又偏偏沒有告訴楊康真相,加之平時也溺愛楊康,完顏洪烈更是愛屋及烏,對楊康百般呵護。包惜弱沒有像李萍一樣,從小就告訴楊康身世和大是大非,丘處機對楊康的教育也有一搭沒一搭,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環境教育,楊康接受的教育跟郭靖都是完全不同的,這也註定了他們倆人的命運。

一個人性格及其價值觀的形成,跟他生長的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包惜弱對楊康的愛多以滿足其物質需求爲主,他忽略了楊康的思想教育,或者說,她以爲楊鐵心已死,她想讓楊康成爲完顏康,享受榮華富貴,但當楊鐵心出現時,從小根植於她內心的民族大義,又讓她感到萬分的自責,但大錯已鑄成,她無力改變,只能以死獻罪,至於楊康何去何從,包惜弱已來不及去想。

如果楊康從小跟李萍長大,至少他不會有身份認知上的尷尬,何去何從他從小會爲自己打算,不會搖擺不定,更不會在是是非非中迷失自我,楊康的死,是很悲催的,但這種悲催的原罪,正是他的母親包惜弱,好人當不了,壞人還不想當,最終鑄就了悲劇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