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院長劉寶林教授做客第38期白澤論壇,帶來了《生物樣本低溫保存技術》主題演講。低溫下的生命有着怎樣的奧祕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通常喜歡待在一個令自己舒適的溫度範圍,因此,我們會在冬天衝暖飲,夏天喫冰鎮西瓜。超過這個範圍的溫度會令我們感到不適,而當溫度不斷趨近於極高或極低,我們的生命會完全消逝嗎?還是有其他答案呢?

一些動物會在低溫下“假死”

加拿大科學家在研究一種樹蛙時發現,被霜凍的樹蛙,在解凍後又活蹦亂跳的“復活”了。這隻樹蛙提供了一個“其他答案”,透露出極低溫下生命祕密的一角。

那麼極低溫下的生命究竟是怎樣的呢?

生命由細胞組成,細胞再由分子、原子組成,這些分子、原子的運動也就是我們生命活動的基礎。而這些微觀粒子的運動與溫度密切相關,當溫度降至一定溫度下,這些粒子運動會逐漸減慢甚至停止(這一溫度稱爲“絕對零度”,也是原子所能達到的低溫極限),與之相對,我們的各項生命活動也會隨之減緩,這便是低溫科學的理論起點。

人們對“低溫延長生命”的探索

低溫之下,運動變得緩慢,相比之下,時間被無限的放大。因此,人們將凍結視爲一種延長生命的方式。在科幻作品中,主人公常常是在低溫深眠下穿過遙遠的宇宙光年、或是漫長的末日長夜。

現實中,也有人選擇了使用低溫冷凍來延長自己的生命。美國的阿爾科基金會已經冷凍了一百多具“人體”,其中不乏各界名人,他們在生命臨界終點時,被冷藏起來,等待在未來某一天“甦醒”。但這些人是否能夠真的“復活”,沒有人知道,因爲現在爲止還沒有實施過這些低溫人體的復甦。

低溫技術在醫學的應用

雖然“冷凍人體”聽起來仍過於玄幻,但在醫療領域,低溫技術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目前,低溫存儲在臨牀上多應用在細胞層面,隨着細胞醫療興起,細胞作爲一種新型式的藥物逐漸被應用在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當中。

但有別於傳統化學藥物,細胞作爲一個有活性的生命體,其療效往往需要建立在有效的存儲之上,這就需要低溫技術的介入了。

低溫存儲的難點是水

我們常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的獨特性質使其成爲衆多生命活動的基礎,如水良好的介電性、高值的比熱容。但水在低溫下凍結,卻是細胞存儲面臨的主要問題。

1972年,Peter Mazur提出,細胞在冷凍過程中面臨兩大損傷,即“胞內冰損傷”與“溶質損傷”。

從上面不同冷卻速率下細胞存活率曲線,我們可以看到:降溫速率過慢,細胞主要因溶質損傷而失活,而降溫過快,則面臨胞內冰損傷。而曲線的最高點,就是細胞凍存時的最佳降溫速率。

爲什麼會有溶質損傷和胞內冰損傷呢?

兩者的出現與細胞膜滲透性有關。當細胞冷卻過快,胞膜內水分子來不及外滲即過冷,細胞中的胞質便會結成冰晶,對細胞器乃至整個細胞造成損傷;而冷卻過慢,細胞外液會先結冰,導致滲透壓升高,細胞內水分外滲,若這一過程過久,會導致細胞失水皺縮。

低溫電鏡下細胞降溫過程,黑色的細胞代表胞內形成了胞內冰

因此,細胞的凍存通常需要在加入保護劑後,用程序降溫儀,先以較慢速度降溫,在達到某一溫度時,快速降至-196℃,並在這一溫度長期存儲。

玻璃化——低溫保存的另一種方式

在低溫,水除了凝結成冰,還有另一種形式——玻璃化。在加入高濃度保護劑後,直接投入液氮快速冷卻,當粘度達到臨界值時即發生玻璃態固化。下方圖片展示了玻璃化凍存的兔腎臟,前方透明柱狀便是玻璃化的樣本。

除了水,細胞的的滲透性和保護液種類也是低溫存儲的關鍵。

不同種類細胞的細胞膜滲透性不同,進而最佳降溫速率也不相同。這也是低溫技術的應用多侷限於細胞,而難以普及到組織、器官存儲的原因之一。所以,那些冷凍下的人,是否能夠成功甦醒呢?這可能要等到他們復甦的那一天才會知道。

本文來自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者上海細胞治療集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