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新聞網 影像西部網 馳騁網 深圳速度連南訊(記者 王雪峯 盧興求 餘麗梅 通訊員 唐先林)連南,是一個瑤族自治縣,位於是廣東省西北部,下轄7個鎮,縣域面積1306平方公里。88%的山區都有瑤族分佈,全縣156523人中,瑤族80972人,佔到50.73%。2019年12月,榮獲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今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20年12月7日,是連南大坪鎮牛路水村房氏法冷家族香歌堂30年慶典活動啓動日。時隔30年,難得一聚的家族活動,自然受到有關方面的密切關注,記者一行凌晨3點半從深圳驅車800裏到連南大坪鎮平良東村集結,爲的就是全程記錄這次活動,更有進一步瞭解連南瑤族的機會。。

對連南瑤族,記者以前是聽得多,見得少。在香歌堂活動現場,記者有幸見到了來此調研的縣政協主席李春益、副縣長房春華和縣非遺項目傳承人唐買社海寧,從中受益匪淺。香歌堂活動一結束,記者在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連南採訪基地外聯部長唐先林的陪同下,有幸對這裏的民俗風情做一遍梳理,好好認識一下眼前的新連南。

連南瑤民在險峻的高山上聚族而居,歷史悠久。他們像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一樣,一代接一代地開山不止,建寨築屋,修築了完善的供水設施。他們依山墾梯田,種水稻,開耕地,種旱糧,在高山陡坡種上竹木,營造出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他們在明代修建的寨門、寨牆、石拱橋、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時期建的青磚瓦房等,雖歷經數百年,但風貌猶存。

歷史上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因境內有油嶺、南崗、橫坑、軍寮、大掌、馬箭、裏八峒、火燒排八個大村寨,所以把這裏的瑤族統稱“八排瑤”。隨着歷史的變遷,八大村寨尚存規模較大的只剩下三排鎮的南崗、油嶺和大坪鎮的大掌三座瑤寨,猶以油嶺千戶瑤寨著稱,蜚聲中外。

步入南崗賞“婚俗”

在連南古瑤寨中,三排鎮的南崗被譽爲“千年瑤寨”的首領排。進到山寨一看,發現它本身就是一處大“碉堡”。寨子建在海拔800米以上易守難攻的半山腰,四處設防,壁壘森嚴,據說歷史上曾多次抵擋住敵方的進攻。

呈現在記者面前的石寨門是後來修復的,但卻是青苔遍佈,古蒼依然。寨門口高約7米,寬約2米,兩邊和頂上全是用堅硬的大石頭壘成,寨門左右兩邊也全是用石頭砌起的足有一米厚的圍牆,足以感受到它的堅固。從寨門下的石階向上望去,一種森嚴壁壘之感油然而生。

南崗古寨始建於宋代,已有千年歷史,名副其實。山寨周圍山勢險要,羣峯疊嶂;房屋層疊,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溪流潺潺;石板道四通八達、縱橫交錯,主次分明。據說現保留的明清古建築有398幢,留存房間999間。從寨子裏往下看,可以看到遠處卡斯特地貌饅頭似的山峯一座座拔地而起,與桂林地貌非常相似,贏得了“小桂林”的美譽,其對面就是著名的百里瑤山“萬山朝王”觀景點,據說夏季時這裏經常雲霧繚繞,宛如仙境。

從山寨石洞拱門沿着石階往上走,兩旁多爲兩層古民居,一層石頭二層木頭,有點像苗寨的吊腳樓。這裏儘管不像其他景區修建有統一平整的道路和商鋪,幾乎保留了原地貌,但卻處處充滿着人間煙火氣。

記者在這裏看到,儘管是冬季,而且受到疫情影響,來此觀光的遊人還是絡繹不絕。有來自湖南、廣州、深圳、桂林的遊客,也有來此寫生的學生。不少遊客都是趕在下午4時之前進寨,爲的是觀賞一天中最後的一場瑤族文藝演出。感受和體驗一下這裏的瑤族民俗文化、獨特的排瑤民歌、長鼓舞、耍歌堂和“婚俗”風情。

在演出現場,一位來自清遠市的小夥自願上臺充當“新郎”,按照主持人對瑤族婚俗的要求,依次從對歌求愛,瑤妹允親,孃家陪送,祭拜天地,先生卜卦,洞房花燭進行詮釋演繹。而且,要讓臺下觀衆喝他們習俗中的“婚酒”互動。當“新娘”把一碗米酒遞到記者口邊時,後面幾位美女立即架起幾節竹筒,最後一位把滿滿一壺米酒趁勢倒進竹筒,涓涓酒流居高而下流進“新娘”餵我的酒碗,一口口冰涼但卻猶甜的米酒魚貫而入,直下喉嚨。周圍的觀衆在瑤妹的酒歌聲中齊聲喊好、爭相拍照,霎時間,足有半斤的米酒下肚,好不清爽。

油嶺古寨尋幽情

在去千年瑤寨時,記者路過油嶺古寨,參觀了享有盛名的“瑤王長桌宴”。

油嶺歌堂是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傳承基地,油嶺古寨1009年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14年9月被中國民委評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就成爲“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採訪基地”,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也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廣東記者站、廣東廣播電視臺等衆多媒體的聯繫點、扶貧點,是連南縣旅遊局和文聯評爲該縣的十大最佳攝影點。

油嶺千戶瑤寨擁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擁有一個國家級授予的民間歌王和一個省級授予的民間鼓王,令世人矚目。秀美的風光,濃郁的風情,古寨後山上,盤古王公、盤古王婆等五尊神像端坐在用木樁搭建的“大殿”內,香火不斷,這一切無不讓記者神往。

油嶺古寨在連南縣城東南19公里處,距鎮政府約12公里,東與三排村交界,南與南崗村相鄰,是我們去南崗時路經之處。

從油嶺新村進古寨的山路大部分已經鋪上了水泥,小車還可以上山,只是山頂比較小,最多隻能容納幾輛車。記者來到村寨路口,由於前邊不遠處正在蓋建新房,路當中有機器在攪和水泥,車子無法行駛,就靠兩隻腳拾級而上了,這也正迎合攝影尋景的需要。

油嶺古寨的村舎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其生活仍處於半原生態。踏入油嶺,雖然沒有看舞聽歌,但古樸而半原生態“原汁原味”的瑤寨建築,依舊使得風情萬種入畫來。

整座寨子橫1300多米,縱900多米,是連南八排瑤風情中最豐富、最生動、歷史文化保存最完整且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老瑤寨,不僅可以拍攝到不錯的人文攝影作品,也是不少文人騷客、書畫家寫生和遊客觀光的好地方。

入寨的石階道路都是石塊磊起來的陡峭彎曲小路,曲曲折折通往各家各戶。上山縱向的石道顯得坡道陡峭,但左右的橫道卻顯平坦,而且大多都要經過住戶家門口遮風避雨的棚道。這種看是簡單卻並不簡單的建造構思,無不顯露和蘊含着瑤家的智慧與睿思。

記者拾級上行,一邊尋找着典型的古屋吊樓,一邊留神有無留守的瑤族人家。當記者汗流浹背準備歇息一下時,忽然看見遠處有一位頭戴毛線圓帽的老者正在屋邊臺階上坐着抽菸,就急忙走過去搭訕。老者見到記者,從容詢問抽菸不抽,來自哪裏,毫無生疏之感,也讓記者緊張的心情一下子鬆弛下來。

記者急忙遞上一支“囍”牌香菸,並替他點上了火。老者慢條斯理地回答着記者的詢問,眼中流露出一絲留戀、惆悵與無奈。

村子破敗的老屋幾乎不是上了鎖,就是用樹枝別在門栓上。大多數人已經搬到了新村,村子裏基本上已經是人去樓空,留在老屋的人所剩無幾。

快走到排頭時,看到一間屋門開着,裏面雖然光線幽暗,但卻有人在說話。記者邊應聲看去,只見一位老太太坐在屋子門口一側,靠牆圍着棉被,手裏端着一個小碗在喫着白飯,屋內遠處鍋臺前有一位老大爺坐在那裏低頭喫飯。站在屋內張羅着老人的瑤妹告訴記者,老太太82歲,老大爺86歲,而且耳背聽不見說話,但都還健康。

門外柱子邊掛着兩個不足尺的鏡框,其中一張就是笑眯眯的老太太半身生活照。記者指着照片問老太太照片上是不是她時,老太太只是一個勁地笑着說:“老嚕,老嚕。”爲了不讓老太太過於傷感,記者只好藉故告辭。

三排古寨詢故道

離開南崗古寨,在返回的路上,記者拐進了路邊的三排古寨,停在了村委會大屋前的廣場上。

村委會大門緊閉,但門外牆壁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2年12月頒發的“中國傳統村落三排村”和“三排村青年創業基地”兩塊牌匾分掛兩邊,顯得十分搶眼。

辦公室對面是一口大池塘,記者沿着池塘左側一條小道上坡左拐,一路向村內走去。

一路上,老村寨的房屋幾乎沒有了住人,路邊的太陽能電杆栽在了小路的交叉處,直到走過一棟石頭砌牆小屋,一條小狗猛地穿出狂吠不止,記者才意識到前方必有住戶。

記者用相機閃光燈射向小狗,一路急追,小狗嚇得跑回一間小窩,對面屋門前一位瑤族大媽急忙喊住狂吠的小狗,記者便走上前去搭訕問話。

交談中得知,村子裏的人基本都搬離了老屋,住到了山下新村。自己捨不得離開住了50多年的老屋,而且這裏視野開闊,一望無際,下邊的公路、對面的綿延山脈風光一覽無餘。茶前飯後坐在這裏散心,心情好快活。

說話間,她的老公揹着一捆柴禾走了過來。他坐在屋前石頭上,一邊拔着粘在腿上的小刺,一邊和記者搭話。記者向他遞了一支“囍”拍香菸,又取出一根細支“寬窄”牌香菸遞向他的老伴。不料,這支細煙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顯然,他從來還沒有見到過這樣的細支菸。大媽說她不會抽菸,我就把細煙轉身遞到大爺手中,他接過一看,急忙攥到手裏裝了起來。

記者希望能夠爲他們二人拍張合影留作在老屋的紀念,大媽說自己已經老嚕,不同意,記者也就不再勉強。

看到她家房門離牆裂縫不小,建議他們找根木柱頂住,以免發生意外。大爺卻說不要緊,牆下面已經堵上了水泥。牆是會從上面倒下的,與牆根有何大的關係?可大爺的執拗是無法改變的。

恰在此時,小唐來電話催促返回,記者便告別大爺大媽一路回到車前。

車子啓動離村,看到遠去的那棟灰牆黛瓦屋舍,耳邊迴響着大媽的話語,一種難言之隱令人久久難以平靜。記者只能遙祝他們晚年幸福,開心快樂。

當華燈初上,滿街流光溢彩時,記者已經回到三江鎮的住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日觀三寨,情韻貫初心。不同的景色,不同的際遇,讓記者對瑤山風情有了更深一點的認識。但願相機裏的畫面,能夠對記錄、傳承、弘揚瑤族民族文化起到一些作用,也不枉小房小唐的一番苦心。

望見窗外燈火輝煌的城市,連南明天會更加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