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海龍

從空中俯瞰如今的下莊,大山深處的昔日窮鄉僻壤之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鄭宇 攝

不久前,中央宣傳部授予61歲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

記者眼前的這位“當代愚公”正講述着下莊發展的艱辛故事。“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毛相林說,下莊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天坑谷底,三面是垂直懸崖絕壁,沿着井口走一圈需要3天,僅東面略微緩一些,從坑口到坑底有1300多米。

大巴山無情的絕壁,讓下莊人一直生活在貧困、閉塞、落後中。1997年,全村96戶398人住在“井”底,從“井口”到“井底”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盤旋在絕壁上的羊腸小路,全長38公里,共有108道拐彎,當地人稱“108之字拐”。

“要出下莊,必須爬過那108道拐彎,陡峭的地方接近80度,年輕人空手爬上去都要好幾個小時,一個來回要一天時間。”毛相林說,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讓下莊人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貧窮閉塞成爲村民難以擺脫的宿命。

一切在1997年7月開始改變。彼時剛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不久的毛相林去縣裏參加村幹部培訓班,發現鄰村村民家裏有電視機,還有農用車來收購蔬菜。

“沒想到山裏還能這麼生活。”培訓回來,毛相林坐在下莊“井口”之上,俯瞰山腳的村子,暗下決心:一定要在任內努力改變下莊落後面貌,讓鄉親們走出天坑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子孫後代不再愚昧。

要改變,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從“井底”到“井口”的鄉村公路。從1997年至2004年的7年時間裏,毛相林帶領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空中蕩、壁上爬,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用兩腳蹬,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寬約2米、全長7.9公里的毛坯路,打通了與外界的交通。

2005年1月,兩合村合併到下莊村。毛相林當選合併後的村委會主任,工作角色發生了變化,但他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初心始終未變。毛相林告訴記者,下莊的出行路打通了,但下莊還要再修通一條“致富路”,發展產業讓村民們不再貧窮,一起奔小康……

出村公路通了,但當時大多數下莊村民還生活在貧困線下。分析村裏103戶410人的實際情況後,毛相林一方面積極動員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外出務工,10多年來,先後有100多名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勞務收入200餘萬元。另一方面他動員村民種植紐荷爾臍橙、西瓜等經濟作物,全村種下650畝臍橙,每年可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西瓜也可讓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細數村民的增收門路,毛相林將其概括爲“三色”經濟,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通過“三色”經濟,村民收入越來越高。2015年,全村108戶412人人均收入超過6千多元,實現了整村脫貧的目標。

全鄉最窮的村,卻在全縣率先實現脫貧。隨着村裏經濟好轉,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在2017年將原來的毛坯路擴修爲約4.5米寬的硬化路,下莊與竹賢鄉的車程也由過去的一天縮短爲1小時。

“路通、車通,纔有人通、財通。”毛相林介紹,路修通之前,村裏只走出了一個大專生,三個高中生,路通後,已經32個大學生走出下莊村。而從這條路走出的年輕後輩,也正在接棒家鄉的振興事業,21歲的王石,回到下莊做電商,將村裏的農產品放在網上銷售,第一年就掙了10多萬元;27歲的彭淦,是下莊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學生,如今回到家鄉成爲一名教師……

有了路,村民致富渠道也就拓寬了。“2019年底,全村118戶430多人,累計64戶269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爲0.29%,人均收入1.2萬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元年收入的40多倍。今年僅臍橙的銷售收入應該能過80萬元,人均收入肯定會超過去年。”

目前,下莊的產業結構穩定,全村公路已實現戶戶通。“我們下一步準備把下莊旅遊做起來,通過做靚村容村貌,發展民宿旅遊,對接旅遊環線,探索文農旅融合發展,鞏固發展臍橙、西瓜產業以及桃園觀光遊,吸引遊客。”毛相林說,他計劃在2023年帶領全村人奔向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