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讓兒子成績好,陪讀媽媽死了!不能失敗的教育正常嗎?

一個悲劇的發生,往往深藏着令人感動的大愛,在我看來,愛也非愛,也許是懦弱者以愛之名,行無能之事罷了。

言辭雖稍有激烈,卻也較爲接近事實本質。

我是晨露,一名平凡的社論吐槽男,關注社會點滴,評講人間百態,關注我,讓光照進每一個角落。

陪讀媽媽之死這是一個意外亦是當下的不幸,前幾日江蘇陪讀媽媽之死,直至今天我仍沒有想通到底誰的錯?

新聞概括12月12日,江蘇阜寧,一位陪讀母親在租住的房屋裏死亡,據警方通告中得知,因17歲的兒子楊帆(化名)不服家庭管教,當日和母親產生爭執後發生肢體衝突,在此過程導致母親徐雲(化名)死亡。小區居民表示,徐雲患有心臟病,推測徐雲是在和兒子爭執中着急上火,受刺激引發心臟病去世,也有居民稱其兒子總是玩手機,母親不讓,衝突中兒子推媽媽一把就走了,並且把手機扔到旁邊的河裏。

這個悲劇,錯的一方是誰?

怨兒子不服管教嗎?

怪媽媽管的太多嗎?

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經歷來講,好像雙方都沒錯,但不難看出,徐雲對於兒子的教育很是上心和嚴格,對於事發前就讀高三的兒子,徐雲已經在觀湖書苑一邊租房陪讀一邊打工兩年,據鄰居表示徐雲本人話不多,說話聲音小,在小區附近兼職做枕頭套縫紉工,工友評價人很好,幹活也很好。

就是這麼個說話輕聲細語,鄰居關係算不上特別火熱,但也禮貌有加的人,對兒子要求卻頗爲嚴格,三樓的鄰居俞先生稱兩個多月前,徐雲上來給他講晚上不要開無線網,不然他兒子總是上網。

也有人告知記者楊雲兒子學習成績不錯,但最近沒考好,好像被徐雲說過。

控制和逆反不難看出,兩母子關係算不上太融洽,也許在媽媽的心裏,對兒子那是千好萬好,不辭辛苦從當地鄉鎮來到縣第一中學租房陪讀兩年,爲的就是兒子能有個好成績,“千萬次爲你好”,換來兒子無情的反抗併爲此丟了命。

想想確實蠻傷心的,這大概也是很多家長的通病,甚至有些人會把“爲你好”,時常掛在嘴邊上吧,好像成績差點,會有對不起列祖列宗的樣子。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句話用在家長和孩子關係上一樣成立,很多家長的行爲在我看來根本就偏離了教育,把孩子當成了私有物品,試圖控制一個有思想,正在成長的孩子,想一想吧,這怎麼可能?越控制就越反抗。

別說叛逆期的孩子了,一個成年人也是如此,在公司領導寸步不離的監視下工作,有幾個人會心情愉快。

讓孩子活出自我相比當下的孩子,我認爲早年的孩子在自我上可謂是太過放飛了,家長除了讓你好好學沒別的要求(關鍵點學好就行),而現在就不一樣了。

那些年孩子靠的是傳承,靠的是一技之長,老爹是鐵匠,兒子不出意外也會是鐵匠,父母沒指望你開個鐵匠跨國公司,只求把祖傳的小鐵匠鋪傳下去就行,而今天就不一樣了,一技之長早就淘汰了,什麼鋼琴、繪畫、跆拳道,不會個十八般武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優秀,爲此多少父母拼了命的讓自己孩子上名校,省喫儉用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不單單是父母在拼,孩子更在拼。

如此情況的孩子,怎麼活出自我?“學習使我媽快樂”這個梗不單單是玩笑,更是許多孩子的心聲,孩子們心裏,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並不只是爲了自己,也許有家長說“等將來長大就懂了”,我覺得未必,會的越多可能未來選擇越多,也可能會更加迷茫,因爲選項多了就沒辦法抉擇。

一個人未來的成就,不一定靠考試成績,找對了自己的方向一樣光芒萬丈,北大的李雪琴曾言“讀北大就不能當廢物了嗎?”,她由一個北大學霸到美國留學,再到今天成爲一個流量網紅,明顯靠的不是學霸成績單,而是發現留學深造不適合自己後轉型造就了今天成功的自己。

會多少不重要,關鍵是精不精,愛不愛,只有打心眼裏喜歡才能活出一輩子的快樂,那些經歷過十八般武藝培訓的孩子,我就不信個個愛好這麼廣泛,充其量是因爲父母要求,自己又覺得學了沒壞處或者無力反抗,完全沒有自我。

不接受失敗一說小孩子有抑鬱症,多數家長難以置信,“小小年紀,有什麼壓力,怎麼就有抑鬱症了”,早先看到一個媽媽在大街上推搡自己女兒的報道,並當街質問喫好喝好哪裏來的抑鬱症,其實今天的孩子在一個跑步競爭的環境裏,患抑鬱症實在正常,有數據顯示當下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有網友調侃“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都想成功,都想上名校,儘管你家孩子很優秀,可學院每年只招那麼點人啊,班級第一名只能有一個這是打破古今也解決不來的問題,被報以厚望的孩子,如何能輕鬆,長此以往焦慮、抑鬱不足爲奇。

10月13日,微博網友ID“紅燒土豆葉”的男生凌晨發佈遺書,稱自己大連理工化學工程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因長期實驗受到失敗挫折,選擇實驗室結束生命,希望下輩子做一隻貓。(這個遺書看哭了幾十萬人,寫此文前我再次噙着淚看了一遍)

從留言中看出他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導師也很正常,沒有苛刻,生活沒有重大打擊,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失敗後選擇告別世界。

要知道6年前,他還是個陽光男孩啊,14年七月份還發帖詢問“冬天的雪大麼”,那會還對未來滿懷好奇,雄心萬丈。

這就是典型的只許成功,不能失敗,想想完全不可能的嘛,那麼多學生,成功畢業的絕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總會有失敗者,連失敗都無法接受再優秀又如何?

最後——教育、學習應該是幸福的當下的學習,已經成了不達目的不罷休,且不允許失敗,我想是悲哀的,上午還看到有博主發文“清華北大畢業當中小學老師不妥,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責任”。

對此我不敢認同,當老師應該有最低要求而沒有最高要求,一個人的工作應該是憑藉興趣喜好而不是固化的設定圈層。

教育和學習都應該是幸福的事情,孩子們在探索過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目標併爲此努力一生,不需高官厚祿只需日日舒心纔是該有的人生。

勸告家長們,別再把自己完不成的目標嫁接給孩子了,整天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就是

逼迫孩子,反過來想想要是孩子整天問家長,怎麼沒有王健林、董明珠那麼成功併爲此質問家長要你快賺多多錢,又當如何?人吶!逼別人是懦弱,逼自己纔會崛起,每一個人的目標都需要自己施壓並努力。

孩子還小,可以失敗,哪怕學習差點又如何,不能失敗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機械,允許失敗才更可能成功。

小草只能培養的更健壯,一生都難蛻變成大樹,教育和期盼應該現實一些,更應該隨和一點,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億的小目標,於很多人而言家和萬事興才更真實。

相關文章